北宋杰出的软文专家:隐藏在历史中的营销高手
北宋杰出的软文专家:隐藏在历史中的营销高手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微博、没有公众号、连印刷术都还没完全普及的北宋,是怎么做宣传的?靠喊吗?还是靠贴在墙上的布告?其实啊,北宋有一批人,特别擅长写“软文”——那种看起来是文章,实则是在悄悄推广人、事或者观念的内容。这些人,就是那个时代的“软文专家”。
软文是什么?北宋就有这东西?
先别急着说“软文是现代概念”。其实,软文的核心不就是:把推广内容藏进好看的故事或者信息里,让人不知不觉接受吗?北宋虽然没这个词,但这种事他们可没少干。
比方说,文人之间互相写文章吹捧对方,其实是为了帮对方提高名声、好做官;又或者,某些官员为了推行政策,会找人写一些“民间故事”或者“奇闻轶事”来引导舆论。这不就是软文吗?
所以啊,软文在北宋,更像是一种隐形的社交货币和影响力工具。
谁是北宋最牛的软文写手?
你可能马上会想到苏轼、欧阳修这些大文人。确实,他们文章写得好,影响力也大,但你说他们是有意写“软文”?呃,这个嘛……或许不能完全这么说。
更贴近“软文专家”角色的,反而是那些不那么出名、但特别会操作舆论的人。比如:
- 某些专职“代笔”的文人:他们帮官员、商人写传记、墓志铭,吹得天花乱坠但收钱办事;
- 茶馆说书人或者民间写手:把一些政策或者人物编成故事,在市井之间传播;
- 甚至有些官员自己:写奏折或文章时,表面说理,实则夹带私货。
这帮人,才是真正玩转北宋信息场的人。
他们怎么写软文?有方法论吗?
虽然北宋没有“10万+写作指南”,但他们确实有一些共性手法:
- 借古讽今,或者借事说人:不直接夸,而是绕个弯讲故事,让你自己得出结论;
- 情绪带动,引发共鸣:写悲情故事、英雄事迹,让读者先共情,再接受观点;
- 精准投放,不是瞎写:知道谁爱看什么、在哪儿传播最有效——比如士大夫圈子和民间市井,写法完全不同。
举个不太确切的例子,就像欧阳修写《醉翁亭记》,表面是写自己喝酒玩乐,实则是在传递“我虽然被贬但依然豁达”的形象。这是一种很高明的个人品牌软文。
软文专家到底改变了什么?
你说他们只是写写文章?那可不止。他们的内容,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甚至政策走向。
比如,王安石变法时期,双方都拼命写文章、编故事来支持或反对变法。这些内容流传开来,直接影响了老百姓和官员的看法。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其实很难量化。毕竟古代没有数据监测,我们只能从一些历史记载中推测。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让“内容”变成了一种权力。
为什么北宋特别适合软文发展?
这不是偶然的。北宋有这个土壤:
- 文化氛围好:科举制度让文人地位高,大家都重视文字和名声;
- 商业发达:城市兴起,茶馆、酒楼、集市成为信息交换地;
- 印刷术进步:虽然还不如后来,但已经可以帮助内容更广泛地传播;
- 政治环境复杂:党争多,派系多,大家都需要舆论支持。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给了“软文专家”生存和发挥的空间。
放到今天,他们能做成大号吗?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如果北宋软文专家穿越来现代,搞个公众号或者抖音号——他们大概率会火。
因为他们懂人性、会讲故事、知道怎么含蓄地传递信息,还不让人反感。这种能力,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稀缺的。
当然,他们可能也得适应一下节奏,比如日更、追热点、看数据……但底层的传播逻辑,其实没怎么变。
写在最后:我们小看了古人的传播智慧
以前总觉得“营销”“软文”是现代词,但仔细一想,古人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了。他们没那么多技术工具,但对人性的理解、对内容的把控,一点都不差。
所以,下次你再读到一篇北宋的文章,不妨想想:这真的只是一篇散文吗?还是背后藏着什么目的?或许你会发现,软文从来都不是新鲜事,它只是换了个形式,一直存在。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