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产品等于卖人品:信任才是最大的流量密码
卖产品等于卖人品:信任才是最大的流量密码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刷到一款产品广告,吹得天花乱坠,结果一买回来——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下次再看到这牌子,是不是直接划走,心里还默念“骗谁呢?”……其实啊,这时候你反感的已经不是产品了,而是背后那个“不靠谱”的人。
说白了,卖产品,卖的从来不只是东西本身,更是你这个人靠不靠谱。
为什么说“卖产品就是卖人品”?
咱们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朋友推荐你一家巨难吃的餐馆,下次他再推荐别的,你是不是也得犹豫一下?对,那种“被坑过”的感觉会一直跟着他——哪怕他后来真心觉得好用的东西,你也不敢轻易信了。
所以啊,做生意说到底,做的是信任。而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真的很难拼回来。
- 你忽悠客户一次,客户记住你一辈子——当然,是拉黑的那种记住;
- 你真心对待一个人,他可能会推荐十个人给你——这就是人品的复利;
- 产品可以复制,但你这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那“好人品”到底怎么体现在卖货上?
别以为“人品”是个虚词,落到实际行为上,明明非常实在。比如:
? 说实话——哪怕实话不好听
明明产品有个小缺点,你会不会主动说?很多人不会,怕客户跑了。但真正能做长久的,反而会主动提:“这个东西这儿有点不足,您看能否接受?”——客户会觉得你实在,反而更放心。
? 不忽悠——不夸大效果
“七天瘦十斤”、“一贴治百病”……这种话说出来你自己信吗?别把客户当傻子,他们试过一次就知道怎么回事。老老实实讲清楚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反而筛选出真正合适的客户。
? 售后不躲——敢卖就敢负责
东西卖出去了,客户有问题找你,你是不是比人家还慌?或者已读不回?真正靠谱的人,售后反而更积极:“您别急,我来处理”。这一句话,能挽回多少信任感!
? 不乱承诺——做不到的就直接说“不行”
客户提了个需求,你明知道产品做不到,会不会为了成交先答应下来?别!长期合作的基础,不是答应一切,而是拒绝该拒绝的——然后努力帮客户找其他解决方案。
可是……做好人品的卖家不会吃亏吗?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别人都吹得猛、卖得快,我这么老实会不会根本没流量?”
嗯,短期看,可能真的会。
但长期看,信任一旦建立,你的客户会比那些“快闪型卖家”稳定得多。他们认的是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产品。所以你后期推新品、做服务,他们的接受度都会更高。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得看行业。有些行业就是赚快钱的,可能压根没打算积累人品——那这套逻辑对他们就不适用。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那些想长期经营、持续被信任的人。
具体怎么做?我来举几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卖水果的,有次一批橙子口感偏酸,她就在朋友圈老实告知:“这批橙子不如上次甜,喜欢酸口的可拍,求甜口的建议等下一批”。结果呢?老客反而夸她实在,继续复购。
还有个例子,小红书上有位家电维修师傅,每次修东西都会主动说:“这个零件其实还能用一阵,要不你先用着,下次坏了再换?”——客户觉得他不坑人,疯狂给他推荐邻居朋友。
你看,真实、透明、敢承担,反而成了他们最强的卖点。
所以……到底什么是“卖产品等于卖人品”?
说到底就一句话:你是什么人,就会吸引什么客户;你怎么对待客户,客户就怎么记住你。
- 你认真,客户会觉得你可靠;
- 你负责,客户愿意反复回来;
- 你真诚,客户甚至愿意原谅你的偶尔失误。
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最实在的商业模式。
结尾再说点大实话
我知道,坚持“卖人品”听起来挺理想主义的——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卷得快冒烟的市场里。你可能会觉得:“别人都吹,我不吹我就输了啊!”
但你想一想:你是想做一次买卖,还是一直做买卖?
信任是世界上最贵的流量,也是唯一无法被复制粘贴的竞争力。
也许缓慢,但长久。
也许老实,但踏实。
你卖的其实从来都不是产品,是你自己。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