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营哲学软文:赚钱之外的生存之道
企业的经营哲学软文:赚钱之外的生存之道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公司好像特别“长寿”,历经风雨就是倒不了?而另一些公司,看着红红火火,却可能一夜之间就陷入危机?这背后,真的只是运气或者市场行情的问题吗?
我觉得,可能没那么简单。这里头,或许藏着一个更根本的东西——就是这家公司到底信奉一套什么样的“活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营哲学。这个词听着有点玄乎,但说白了,就是企业做事的一套底层逻辑和信念。
经营哲学到底是什么?不只是口号那么简单
好,我们先来掰扯清楚第一个问题:经营哲学,它到底是个啥?是挂在老板办公室墙上的那句“诚信、创新、共赢”吗?是,但远远不止。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
* 战略、模式像是这个人的“技能”和“工具”,告诉他怎么去赚钱。
* 而经营哲学,则是这个人的“三观”和“品性”,决定了他为什么赚钱,以及赚了钱之后要做什么。
所以,经营哲学绝对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它是企业遇到重大抉择时的“定海神针”。比如,当短期利益和长期口碑冲突时,当裁员能立刻节省成本但会伤害员工人心时,企业最终做出的那个选择,就深刻体现了它的经营哲学。
那么,一套好的经营哲学通常长什么样? 虽然每家公司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往往离不开这几点:
* 对客户的态度: 是真心想为用户创造价值,还是仅仅想把产品卖出去?
* 对员工的态度: 是把员工当成实现目标的工具,还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 对利润的态度: 利润是经营的最终目的,还是验证价值创造后的自然结果?
* 对社会责任的态度: 除了守法纳税,是否愿意主动为社会问题出力?
你看,这么一分析,经营哲学是不是立刻就显得具体、有力多了?它渗透在企业的每一次呼吸里。
为什么经营哲学在今天越来越重要?
你可能会说,以前没这么强调“哲学”,企业不也活得好好的?没错,但时代真的变了。过去可能靠信息差、靠资源、靠胆量就能成功,但现在,尤其是对想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没有一套清晰的经营哲学,路会越走越窄。
为啥?因为现在的市场环境太复杂了,变化也太快了。
* 信息透明化: 用户动动手指就能查到你的口碑,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就能分享真实工作体验。一家企业价值观如果“表里不一”,很容易就被曝光、被抛弃。
* 人才争夺战: 现在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找工作不仅仅看薪水。他们更看重工作的意义感、企业的文化氛围。没有吸引人的经营哲学,你根本留不住顶尖的大脑。
* 竞争同质化: 产品、技术很容易被模仿,但一家企业的文化内核、品牌精神却很难被复制。这恰恰成了最深的“护城河”。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在思考,对于很多初创公司或者中小微企业来说,生存压力巨大,每天一睁眼就是成本,这时候大谈特谈经营哲学是不是有点“何不食肉糜”?这个困境是真实存在的。但或许,正是这种艰难时刻的选择,才更能区分出一家企业能走多远。是先活下来再谈理想,还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找到活下来的办法?这个顺序问题,可能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那些有哲学的企业,是怎么做的?
光说理论有点干,我们看几个例子。当然,这些案例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它们的经营哲学具体起到了多大作用,这个很难精确量化,但肯定是关键一环。
就拿华为来说吧。任正非经常提到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经营哲学。你看它怎么体现的?比如,据说华为的研发投入是不设上限的,哪怕公司利润受影响也要坚持投,这就是对“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最好技术)的坚持。又比如它的股权结构,让大部分员工成为公司股东,这就在实践“以奋斗者为本”。
再看日本的稻盛和夫,他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他的经营哲学核心是“作为人,何谓正确?” 这句话听起来特别朴素,对吧?但就是这套哲学,指导企业在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时,不是先看能赚多少钱,而是先用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或许暗示了,最底层的商业逻辑,最终要回归到人性最基本的善与正。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经营哲学不是飘在天上的,它必须能落地,能转化为具体的制度、流程和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构建自己的经营哲学,从哪里入手?
聊了这么多,如果一家企业想梳理自己的经营哲学,该从哪儿开始呢?这肯定不是老板一个人关起门来想几句漂亮话就完事的。我觉得,可以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思考:
- 回归初心: 当初为什么要创立这家公司?想解决什么社会问题?除了赚钱,还有什么更让你兴奋的动力?
- 盘点家底: 回顾公司历史上最成功的时刻,以及度过最艰难危机的时刻,当时是靠什么信念支撑过来的?那些让你最自豪的决策,背后的原则是什么?
- 倾听内外: 你的核心客户为什么选择你?你的优秀员工为什么愿意留下?从他们身上,你能找到公司独特价值的线索。
- 老板带头,言行一致: 这是最最关键的一步。哲学不能只对员工有效,创始人和管理层必须是第一个践行者。否则,再好的哲学也会迅速沦为废纸。
这个过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地讨论、实践、修正。而且,具体怎么把它融入绩效考核这类细节,我承认这里面有很多操作上的门道,是我的知识盲区,需要专业人士来设计和落地。
写在最后:哲学是灯塔,不是枷锁
所以,绕了一大圈,我们回过头看。企业的经营哲学,它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它就是企业的一种“活法”。它可能无法保证你永远成功,但能在你迷茫、焦虑、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给你提供一个判断的基准,像一座灯塔。
它提醒我们,办企业归根结底是“人”的事业——服务好人(客户),凝聚好人(员工),最后才能成就一个好企业。在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同时,别忘了给企业的灵魂留一个位置。
或许,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只是强大的商业模式,更是那种能引发内外共鸣的、坚定的价值主张。你觉得呢?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