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鸡汤软文:深夜那碗热气腾腾的文字,到底有啥用?

半夜鸡汤软文:深夜那碗热气腾腾的文字,到底有啥用?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半夜一两点,睡不着,摸出手机刷一刷,突然就看到一篇“鸡汤软文”。标题可能是《致深夜睡不着的你》《熬过孤独,就是成长》……读着读着,心里好像真的暖了一点。但放下手机,又忍不住想:这玩意儿,到底是真的有用,还是只是短暂的情绪麻醉?


为什么我们总在深夜被“鸡汤”吸引?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大白天忙得要命,根本没空想什么人生啊意义啊。可一到半夜,人静下来,情绪就容易放大。这时候,一段温柔的文字、一个励志的故事,好像刚好能接住你那点脆弱。

说白了,深夜是人最不设防的时候。理性下线,感性上线,鸡汤软文就这么趁虚而入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不是什么鸡汤都喝。那些假大空、喊口号的,翻个白眼就划走了;但如果是真诚的、有故事的、带点思考的,我们还真可能一口气读完,甚至转发给自己在乎的人。


鸡汤软文到底算不算“正能量”?

有人吐槽鸡汤文“空洞”、“治标不治本”。确实,有些文章光讲大道理,不给解决方法,读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改变。

但我觉得吧,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鸡汤文。好的鸡汤软文其实能做到这几件事:

  • 提供情绪陪伴:让你觉得“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
  • 简短有力地点醒你:比如一句“累了就休息,但别放弃”,有时候真能戳中你;
  • 激发一点点行动欲:虽然可能只是明天早睡早起这种小念头。

但它毕竟不是药,不能指望它治好生活的所有难题。它更像是一杯热水,暖的是手和胃,而不是替你走路。


写鸡汤文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以前也好奇,这些深夜发文的作者图啥?后来认识几个常写这类内容的朋友,才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自己就常常熬夜、焦虑、自我怀疑**。

写鸡汤,有时候是他们自我整理的过程。把情绪写成文字,既能安慰自己,也可能顺便安慰了别人。是一种“抱团取暖”吧。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就是为了流量、为了煽动情绪而写。但好的作者,往往是从真实感受里长出来的话,才能打动同样真实的人。

---

一篇“能打”的鸡汤软文长什么样?

不是所有带感情的文字都叫好鸡汤。差了点什么的那种,读起来就像硬撒味精,喝多了嫌腻。

那什么样的才算不错?我觉得大概有这些特点:

- **有故事,不说教**:用一个身边的故事或者经历带入,而不是直接抛结论;
- **有共鸣,不浮夸**:它得让读者觉得“这说的就是我”,而不是“这作者真能吹”;
- **留一点空间,不塞满**: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去感受,而不是把答案全部强行灌给你。

比如之前我读到一个作者写自己失业后在那躺平三个月,后来慢慢爬起来的经历。没有说“你必须努力”,而是说“有时候停一下也没关系”。**这种带点“破绽”的真实感,反而更打动人**。

---

鸡汤看多了会不会产生依赖?

嗯……这事得两说。

一方面,如果每天靠鸡汤文给自己打气,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那可能确实会养成心理依赖。软文变成逃避现实的一个窗口。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是偶尔需要一点鼓励、一点认同,那它其实没什么不好。**人本来就不可能永远坚强,偶尔借点外力,不丢人**。

关键可能在于:你是只看鸡汤,还是看完后愿意做出一点小的改变?

---

所以半夜鸡汤文,到底值不值得读?

我的态度是:可以读,但别盲信。

- 如果你觉得某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你,不妨记住它,第二天清醒时再想想;
- 如果某篇文章让你释然了、放松了,那就享受这种情绪价值,没必要自责“我又喝鸡汤了”;
- 但如果发现它只会让你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自我怀疑——别犹豫,立马划走。

说到底,**文字是工具,人才是主体**。你怎么用它,决定了它的价值。

---

写在最后:愿您深夜需要时,总能遇到那碗合适的鸡汤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深夜尤其难熬。如果在那些时候,恰好有一篇文字能陪你几分钟、给你一点安慰或者勇气,其实挺美好的。

不必较真它是否足够“高级”、是否符合别人眼中的“有用”。**你觉得有用,就是有用**。

好了,不知不觉又聊了这么多。希望下次你半夜刷到鸡汤时,能更淡定地喝下去,也更清醒地放下手机。

然后,睡个好觉。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