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除了礼物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

【文章开始】

儿童节,除了礼物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

还记得你小时候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吗?是学校组织的游园会,拿着券到处换零食?还是爸妈终于舍得带你去一次麦当劳?好像快乐来得很简单。但现在,当了爸妈,反而有点……不会过了。除了买玩具、去游乐场、吃大餐这“老三样”,我们是不是还能给孩子点别的?那种能留在他们记忆里,更久一点的东西?


一、儿童节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抠抠字眼。“儿童节”的重点,是“儿童”,还是“节”?

是“节”的话,那核心就是消费和仪式感。大家都在送礼物,我们也得送,不能让孩子被比下去。这想法,对吧,挺现实的。

但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回“儿童”本身呢?这个节日的真正主角是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大人的架子,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一天? 这不是说说而已。比如,你能不能做到在这一天,完全由孩子来决定做什么(在安全范围内)?哪怕他的决定在你看来很“无聊”,比如在公园里看蚂蚁搬家看一个小时。

自问自答:送贵重的礼物就是爱的最好表达吗?
不一定。礼物背后附加的我们的期待和焦虑,有时反而是一种压力。“我给你买了这么贵的乐高,你怎么还不开心?” 孩子的快乐其实很纯粹,他们更需要的是你全心全意、不被打扰的陪伴时间。这份时间的质量,远比礼物的价格更重要。


二、除了“老三样”,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传统项目,但我们可以试着往里注入些新意思。这里有几个或许能给你灵感的点子:

  • 【选项A:来一次“角色互换”的家庭游戏】
    让孩子当一天“小家长”。让他们来决定今天吃什么、看什么电-视、去哪里玩。你呢,就负责扮演一个(偶尔会耍赖的)“小朋友”。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体验责任感和决策的快感,更能让你们在笑声中理解彼此的位置。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安排能力远超你的想象。

  • 【选项B:一起完成一件“有痕迹”的手工】
    不是那种做完就扔的简单折纸。可以是一起画一个巨大的风筝然后去放飞,或者用石膏做的手模。重点是合作的过程和完成后那份沉甸甸的成就感。多年以后,他可能不记得某个玩具的样子,但会记得爸爸笨手笨脚缠线团,妈妈笑着在旁边加油的场景。

  • 【选项C:带孩子去你的童年“寻宝”】
    带他去你小时候常去的地方,跟你讲讲你当年的糗事和趣事。这种跨越时间的连接感,会给孩子一种奇妙的家族归属感和历史感——“原来爸爸小时候也这么调皮!” 这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拉近你们的距离。


三、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声音?

这点挺关键的。我们忙活着安排这个准备那个,有没有蹲下来,认真问过孩子:“这个儿童节,你想怎么过?

有时候,孩子的答案会简单到让我们愣住。
“我想爸爸妈妈一起陪我拼拼图。”
“我想你们能来接我放学。”
“我想晚上睡觉前能多听两个故事。”

你看,他们想要的,往往不是东西,而是我们。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关注,我们的“在场”。这或许暗示了,高质量的陪伴才是礼物的终极形态。


四、一个提醒:别让“仪式感”成了“压力感”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各种育儿文章都在强调“仪式感”,搞得大家又卷起来了。好像不过得别出心裁、不拍出九宫格美照发朋友圈,这个节就白过了。

真的没必要。

儿童节的本意是让孩子快乐,如果我们的精心准备变成了自己的负担,进而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那就本末倒置了。放轻松点,哪怕只是晚饭后一起散个步,聊聊学校里的事,只要你是专注的、投入的,那就是一个完美的儿童节。具体怎么做效果最好,可能还得看每个家庭自己的节奏。


五、最后,说回我们自己

其实,借着儿童节的机会,我们或许也能找回一点自己丢失的东西。那种对世界最简单的好奇,最直接的快乐,和毫无保留的去爱的能力。

所以,今年儿童节,试着把自己也变回孩子吧。跟他一起疯,一起傻笑,一起躺在地上看云。

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快乐的、陪伴着他的你。而这份快乐的记忆,将会是你能给他的,最棒的童年宝藏。

祝所有的大朋友、小朋友,儿童节快乐!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