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类软文营销:为啥它这么让人上头?
体验类软文营销:为啥它这么让人上头?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一篇讲“我试了某某产品,结果惊了”的文章,明明知道是广告,却还是忍不住往下读,甚至心里痒痒的也想买来试试?
对,你没猜错——这大概率就是“体验类软文”在起作用。
它不像以前那种硬邦邦的广告,喊什么“销量第一”“全球领先”,反而像朋友聊天,分享真实感受。不知不觉,你就被种草了。
那问题来了:这玩意儿到底为啥这么有效?企业又该怎么用它?别急,咱们一点点拆。
一、什么是体验类软文?它为啥不一样?
简单说,体验类软文就是把产品体验写成故事的文章。它不直接推销,而是通过个人真实(或显得真实)的使用感受,让读者自己产生“我也想试试”的念头。
比如,你写一个空气炸锅,不会说“热风循环,360度均匀加热”,而是说“我第一次用就搞定了孩子的晚餐,鸡翅外脆里嫩,还没油烟,老公都夸我”。
是不是听着就亲切多了?
自问自答时间:
Q:那它和普通广告区别在哪?
A:普通广告是“我要卖给你”,体验软文是“我来告诉你多好用”。一个推,一个拉;一个打断你,一个融入你。信任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二、为什么现在的品牌都爱用这招?
原因其实挺直接的:消费者变了。
大家早就对弹窗、贴片广告免疫了,甚至有点反感。你越硬,我越不想看。
但体验软文呢,它藏在内容里,提供价值——要么是信息,要么是情绪,要么是解决方案。读者放松了警惕,就更容易接受信息。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太多品牌一窝蜂做体验软文,结果用户也开始挑食了……不是所有“种草”都能种成。
三、写好体验软文,关键点有哪些?
这东西看起来随意,其实背后有讲究。瞎写可不行,得抓住几个核心:
? 真实感是命根子:哪怕故事有设定,细节必须真实。比如写一款护肤油,别光说“滋润”,得写“滴两滴在手心搓热,按压上脸,第二天化妆不卡粉”。越具体,越可信。
? 痛点要戳得准:你得先明白读者在烦恼什么。写脱毛仪,就别光讲“无痛”,得说“以前用剃刀老是刮伤,还长得快,这个用了三周毛发变细了”。
? 弱化商业感:别动不动就甩链接、喊下单。把产品融入生活场景里,让它成为解决你问题的一个自然存在。
? 情绪共鸣很重要:用产品前啥状态?焦虑、麻烦、费时间?用之后呢?轻松、自信、省事了?把这种前后对比写透,读者更容易代入。
四、有没有实际案例参考?
举个大家可能都刷到过的例子——某个网红速食面。
它的软文经常是:“加班到深夜,煮一碗也就5分钟,汤底特别浓,像现炖的,吃完真的好治愈……”
你看,没吹“匠心工艺”,而是瞄准了“加班狗”的累和饿,给了个快速美味的解决方案。结果?火了。
当然,这种方式的长期效果是否始终如一,或许还需要更多市场观察来验证。
五、做体验营销,必须避的坑
别看容易上手,踩坑的也不少:
? 吹得太夸张:什么“三天白成灯”“一秒解千愁”,用户买了发现不是,反噬会更严重。
? 忽略产品本身:如果产品不行,软文再精彩也是骗人,复购率会说明一切。
? 找不到目标读者:你写给大学生看的,发在中年养生群里,肯定没效果。
所以啊,好产品是1,体验软文是后面的0。没1,再多0也白搭。
六、未来会怎么走?还能火多久?
我觉得,只要人们还信“真人分享”,这形式就依然有效。但肯定也会升级。
比如现在已经有品牌用视频日记、直播试用等形式做体验感内容了,更直观、更难造假。
所以关键可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核是不是真的“像个人”在说话。
结尾:说点实在的
体验类软文之所以打动人,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都更愿意相信“人”而不是“广告”。
它把冷冰冰的交易,变成了带温度的分享。虽然市面上内容越来越多,用户也越来越精明,但只要真心分享、产品能打,这依然是一条拉近用户、建立信任的好路。
如果你还没试过,真的可以考虑用起来——从记录一次真实的产品体验开始。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