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众号软文总是那么长?这背后藏着3个扎心真相
为什么公众号软文总是那么长?这背后藏着3个扎心真相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地铁上刷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开头挺吸引人,结果手指滑了七八屏还没到底?心里忍不住嘀咕:这玩意儿咋这么能写?说重点不行吗?
是啊,明明就想看个“5分钟学会XXX”,结果硬生生被塞了篇“毕业论文”。今天咱就来唠唠,为啥公众号软文普遍长得像老太太的裹脚布?真相可能比你想象的更现实。
一、不是作者爱啰嗦,是“注意力”太贵了
先别急着骂小编灌水。你想想,现在刷手机是不是像打仗?抖音15秒,小红书三张图,微博140字... 用户注意力比黄金还稀缺。公众号要在这种环境下活下来,就得玩点“狠”的:
- 拉长战线抢时间:你点开文章那一刻,作者就在和算法、和其他APP抢你的时间。文章越长,你停留时间可能就越久(哪怕你在快速滑动),平台算法会认为“这内容优质”,从而给更多推荐。
- 信息密度伪装术:有些号故意把干货稀释。比如一个技巧能三句话说清,偏要拆成十段,中间插故事、塞案例、放截图... 看着很“饱满”,实际是注水猪肉。不过话说回来,这招对快速划屏的用户确实有效——总有一两句能撞进你眼里。
- “沉没成本”绑架你:都读到一半了,放弃好像有点亏?作者深谙此道,开头抛钩子,中间铺细节,吊着你“再往下看看说不定有干货”。某头部情感大号就靠这招,把平均阅读时长硬生生拉到6分钟以上(虽然一半读者可能只看开头结尾)。
二、算法是个“势利眼”,专宠“长文章”?
这里有个扎心问题:是读者爱看长的,还是平台爱推长的? 答案可能更偏向后者。公众号的推荐机制像个黑箱,但业内普遍观察到:
- 完读率权重高:虽然平台没明说,但实操中,文章越长,只要完读率不太难看,越容易被判定为“深度好文”。这就逼着小编们拼命堆字数,哪怕拆成上中下三集也得凑够量。
- 互动机会多:文章长=段落多=插表情包/提问/投票的机会多。每多一个互动点(点赞、评论、在看),都可能在算法眼里加分。你看到的“觉得有用请点个赞”,真不只是客气话。
- 广告位埋伏深:金主爸爸投广告,最怕读者秒关。长文章就像超长隧道,中间、中后部甚至结尾都能埋软广或带货链接,用户滑到那儿时戒备心早降了。某美妆号曾测算,2000字以上的文章转化率比800字的高出近3倍... 这谁顶得住啊?
三、你以为的“干货”,可能是商业化的“糖衣”
说到这,可能有人反驳:“有些长文确实干货满满啊!” 没错,但真正的纯干货反而容易短小精悍。公众号里那些动辄四五千字的“深度解析”,背后往往有更复杂的商业逻辑:
- 人设需要“厚度”:知识类IP要立专家形象,光讲结论不够,必须展示推导过程、数据来源、心路历程... 越长越显“专业”。读者觉得“不明觉厉”,其实推导过程可能经不起推敲(具体数据可靠性咱也不敢乱说)。
- SEO的隐形战场:文章长=关键词多=被搜索到的概率高。比如一篇讲“职场沟通”的文章,硬塞进“向上管理”“跨部门协作”“年终汇报”等长尾词,就为从各个角度截流搜索用户。这招对公众号站内搜索尤其有效。
- “价值感”的错觉:用户潜意识会觉得:“写这么长肯定花了很多心思,内容应该有价值”。这种心理被精准利用,长文成了提升付费课程转化率的“前菜”。看完万字长文还懵?那就买课吧!——某职场大V的经典套路。
结尾:长,是无奈还是套路?
所以下次再遇到又臭又长的软文,先别上火。它可能是在和算法搏斗,可能是给广告挖坑,也可能只是... 小编的KPI还没达标。作为读者,咱得练就“黄金手指”——快速滑动抓重点,发现注水立刻跑。
当然,并非所有长文都该死。真正有深度、有调研、有洞见的作品依然值得时间。关键要学会分辨:是信息密度高的“压缩饼干”,还是注水十倍的“膨胀面包”?这个辨别能力,或许才是信息爆炸时代最该修炼的内功。
你说对吧?(此处省略一千字推销话术... 开玩笑的!)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二维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