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迷宫”餐厅开业:为什么这家店能瞬间引爆全城?
【文章开始】
“味觉迷宫”餐厅开业:为什么这家店能瞬间引爆全城?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朋友圈看到一家新开的餐厅,所有人都在晒图,而你压根没听说过它上周还在装修?对,就这种感觉。我今天要说的这家“味觉迷宫”,从试营业第一天起门口就排长队,它到底凭什么啊?
一、表面是吃饭,其实卖的是“未知体验”
这家店名字听着就有点怪——“味觉迷宫”,不像卖吃的,倒像什么艺术展。其实吧,创始人老余之前搞过策展,他说:“人吃饭早就不只是填饱肚子了,吃的是一种情绪记忆,一种逃离日常的短暂冒险。”
比如你点一道叫“解构番茄”的前菜。端上来一看:嗯?番茄切成薄片卷成玫瑰状,旁边配了罗勒冰沙和黑醋珠——你以为在吃分子料理,结果一口下去,酸甜爆浆,居然就是小时候院子里的番茄味!这种反差感,让人忍不住拍照。
二、那么问题来了:现在餐饮这么卷,新店怎么活?
是啊,这条街隔壁就是网红咖啡、对面是十年老牌火锅,你一个新店,没背景没流量,怎么活?
老余嘿嘿一笑:“我们根本没想‘卷’。别人拼流量、拼低价,我们只做一件事:让每个顾客变成我们的‘自来水’。”
怎么做?举几个例子:
- “隐藏菜品”机制:菜单上有5道菜没名字,只标食材。比如“牛肉+黑胡椒+迷迭香”,顾客猜不出做法,点了才知道是低温慢煮72小时的牛小排——这种开盲盒的感觉,年轻人特买账;
- 环境暗藏互动线索:墙上有些可旋转的金属板,转对了会亮灯并送一道小甜品。虽然不是多贵的东西,但大家玩得嗨,觉得“这店有点东西”;
- 员工不叫服务员,叫“导航员”:你问菜怎么吃最好吃,他们真能给你讲出123,甚至帮你调个独家蘸料——感觉像在游戏里找了个NPC解锁任务。
三、但说实话,光靠噱头不行吧?味道到底怎么样?
哎,这个问题问到根儿上了。我最初也怀疑:是不是搞概念大于实质?
但试了几道招牌后……服气了。比如他们的主推菜“低温慢烤牛肋排”,用了36种香料腌制,烤制12小时——入口即化不说,肉里还带着果木香。听说后厨团队是挖来了某五星酒店的主厨,但老余不肯细说,只模糊表示“后厨配置或许比很多高端酒店更扎实”。具体怎么搭的班子?这属于商业机密了,我还真没深挖到。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餐饮业有个共识:环境能吸引人来第一次,但味道才能让人回来第二次。他们复购率据说能做到40%, above行业平均水平不少。
四、开业活动到底玩了什么,能让排队拐弯?
传统开业:打折、发券、网红直播。味觉迷宫偏不:
- 【玩法一】“地图收集癖”:店内藏着6个不同颜色的“味觉印章”,集满可兑换定制伴手礼——结果很多人为找印章,顺便点了下午茶;
- 【玩法二】反向营销:开业前一周,官方账号只发食材溯源视频(比如怎么在云南找松茸、怎么选咖啡豆),绝不说哪天开业。吊足胃口;
- 【玩法三】给附近写字楼送“求救包”:里面放一张虚构的“迷宫地图”+餐厅优惠券,包装成“办公室逃生指南”——白领们觉得有趣,自然组团来探店。
五、一家新餐厅能火多久?其实有个关键隐患
餐饮行业最残酷的是:开业火爆≠长期存活。很多店三个月后流量就断崖下跌。
老余自己也承认:“现在每天客流量是预估的3倍,但长期来看,供应链能否跟上、菜品迭代速度、顾客疲劳度管理……这些都是未知数。”
尤其是他们主打“创意菜”,就得持续给顾客新鲜感。如果下一季菜单不够亮眼,可能很快被遗忘——虽然团队据说已有未来半年的菜谱规划,但餐饮市场变化太快,谁也不敢打包票。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家店能瞬间引爆全城?
也许不是因为东西多好吃(虽然确实不错),也不是装修多炫(其实风格挺克制)。而是它把吃饭变成了一场轻冒险——让你觉得“我不是来消费的,是来探索的”。
这种情绪价值,恰恰是现在年轻人最愿意买单的东西。
当然啦,未来能否持续火爆?还得看他们后续怎么玩。建议早点去,趁还没被模仿烂之前,体验一把。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