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软文推广页面实验总结与效果分析

【文章开始】

Web软文推广页面实验总结与效果分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软文,感觉内容挺好,但投出去就像石沉大海,一点水花都没有。我们团队最近就做了这么个实验,专门测试不同类型的web软文推广页面到底效果有啥不同。结果?还真有点出乎意料。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其实原因挺简单。现在到处都是信息,用户注意力就那么点,怎么才能让你写的东西被看到、甚至被记住?我们之前也是凭感觉,觉得“这个标题应该不错”、“这个内容用户会喜欢吧”。但后来发现,感觉这东西…真的不准。

所以我们就想,不如正经做个测试,用数据说话。


实验到底是咋设计的?

我们先做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软文页面,核心内容其实差不多,但在一些关键地方做了差异处理:

  • 版本A:标题比较夸张,带感叹号那种,内容里加了很多加粗和表情符号
  • 版本B:标题走的是“干货风”,看起来像教程,内容很密集
  • 版本C:标题用问句开头,内容里穿插了故事和案例
  • 版本D:控制组,就用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写法

然后把这些页面同时推给相似的用户群体,看一周内的数据表现。主要盯住几个指标:点击率、读完率、还有最后的转化率(就是用户到底有没有去做我们希望他做的事,比如注册、下载啥的)。


结果怎么样?有啥发现?

最明显的发现是:标题真的决定了生死。

版本A那种夸张标题,一开始点击率很高,比D组高了差不多40%。但是…读者停留时间很短,跳出的很快。感觉就是被吸引进来,发现内容不是想要的,立马就关了。

版本B的干货标题,点击率一般,但读者停留时间最长,不过转化率也不高。我们猜可能因为内容太干,读着累,用户还没看到行动号召那部分就累了。

版本C的表现最让我们意外——它的点击率不是最高,停留时间不是最长,但综合转化率最好。用户好像更愿意读完,然后去做点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我们琢磨了一下,可能和用户心理有关。夸张标题虽然吸引人,但容易让用户预期过高,进来一看有落差,立马就走。干货标题又太硬,用户觉得“嗯很有用”,然后…就收藏吃灰去了。

而问句标题+故事案例的组合,好像更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比如我们在某一篇里写了一个小企业主怎么用我们的工具节省时间,读者可能就会想“那我是不是也可以?”。

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一种推测,具体为什么这种组合效果更佳,其深层心理机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内容细节上的几个关键点

① 开头不用废话,直接点中痛点
我们发现,前两段就表明“我能帮你解决XX问题”的页面,留存率明显更高。用户很忙,没空看你绕圈子。

② 加粗不是越多越好
版本A几乎每隔两行就加粗,反而让人找不到重点。现在觉得,一屏里面最多突出两三个关键句,最好就是核心好处或者行动指令。

③ 案例和数据真的有用
比如我们说“节省时间”,如果只是这么说,效果一般。但如果我们说“平均每天节省2小时”,点击和转化都会好一点。用户要的是具体、可感知的价值。


那么,这次实验证明了什么?

首先,它或许暗示了在软文写作中,平衡吸引力和内容真实性很重要。光靠噱头不行,光有干货也不够。

其次,不同目标可能需要不同策略。比如如果就想拉新, maybe 夸张点的标题短期有效;但如果想找真正可能转化的用户,那么版本C那种“问句+故事”的套路可能更可持续。

当然啦,这次实验规模有限,行业也不同,这些结论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建议大家都试试自己的版本,数据会给你答案。


最后一点感想

做之前觉得软文嘛,不就是写篇文章?做完发现,这里面的门道还挺多。而且用户行为有时候真的很难预测,你以为的亮点可能没人看,你觉得平淡的地方反而很多人感兴趣。

所以…关键还是得多测试。别拍脑子,尽量看数据。而且市场在变,用户口味也在变,可能过段时间这些又得推重来。

写到这里差不多该收尾了。希望我们这次的小实验能给你一点启发。如果你也做过类似测试,欢迎交流——毕竟,互相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嘛。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