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软文怎么发不挨骂?三个'要命'细节你必须知道
(场景化提问开场)
你信不信?现在刷十条财经公众号,八条都在暗戳戳卖理财商品。可为啥有人发的文章被疯转,你写的推广文刚发出去就吃监管警告?上周我亲眼见着开理财工作室的老张,花三万块找大V推基金组合,结局评论区全在骂"割韭菜"——这事儿可真不是钱砸得多就管用!
一、金融软文自动生成翻车重灾区诊断
老张那篇翻车文我仔细瞅过,开头就是"年化收益20%+,稳赚不赔",这跟在大街上举一个"保底暴富"的灯牌有啥区别?要我说,金融软文自动生成最怕的不是没人看,是看的人当真了回头找你算账!
这里头藏着三个要命的坑:
- 把P2P话术当理财科普写(血泪案例:某黄金交易所软文用"零风险对冲"被罚50万)
- 专业术语堆得比银行柜台还高(比如说张口就是"α收益""β系数",普通人看得直挠头)
- 合规红线踩得比走钢丝还浪(暗藏二维码、诱导点击链接都是作死行为)
去年某证券APP就栽过大跟头,在文章里埋了个"一键开户"的浮动按钮,结局三天就被应用商店下架。故此啊,金融软文自动生成玩得溜,得先学会戴着镣铐跳舞。
二、金融软文自动生成的正确生存法则
(自问自答环节)
Q:既要合规又要转化,这不是让巧妇做无米之炊吗?
A:给你来看一个真事儿——我认识个做养老理财的姑娘,去年靠系列文章转化200+高净值顾客,秘诀就仨字:"说人话、办实事、留后路"
她最火的这篇《35岁被裁员,我才看懂养老金计算公式》,通篇没提自家商品,就老老实实算了笔账:
- 月薪1万按最低档交社保,退休后每月拿多少?
- 延迟退休到65岁,医保账户会有什么变动?
- 商业养老险的"保证利率"到底啥意思?(这里用了个对比表格)
项目 | 国家养老金 | 商业年金险 |
---|---|---|
领取年龄 | 65岁起 | 55岁可约定 |
收益界定性 | 政令调整 | 合同锁定 |
应急支取灵活度 | 无法提前 | 可保单贷款 |
结局文章发出去,后台咨询量直接爆了。人家压根没推销,就是把专业报表翻译成人间烟火。
三、金融人必备的软文三板斧
上个月帮个保险经纪团队改文案,把他们"重疾险投保攻略"从商品仿单改成故事会。你猜怎么着?转化率从0.8%飙到5.2%,秘诀在这三招:
-
故事要讲得比电视剧还狗血
- 原版:"本商品涵盖120种重大疾病"
- 改造版:"表姐乳腺癌化疗时,才发现买的保险少赔了20万…"
-
数据要算得比买菜大妈还精
- 别光说"复利奇迹",直接给计算器截图:
"每月存2000,按4%复利算,60岁竟能拿…(数字打码)"
- 别光说"复利奇迹",直接给计算器截图:
-
风险要说得比天气预报还直白
- 基金推广别只说"史实业绩",必须带这句:
"过去三年平均收益8.6%(数据来源XX年报),但2022年最大回撤达到…"
- 基金推广别只说"史实业绩",必须带这句:
特别提醒!金融软文自动生成必备生存装备:
- 在文末用最小字号写明"商圈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所有收益率数据标明计算截止日期
- 用"模拟收益图"代替真实顾客案例(防合规雷区)
四、这些骚操作千万别学
去年有个外汇平台更绝,在文章里搞了个"猜涨跌抽奖",结局被网民截图举报,直接吃了个行政处罚。要我说,金融软文自动生成的底线就是经得起截图传播,这里送你个自检清单:
- 有没有暗示保本保收益?
- 有没有未取得资格的业务宣传?(比如说私募商品公开推广)
- 有没用政体机关名义背书?("央行推荐"这种话千万别说!)
举一个正面例子,某银行信用卡推文就聪明得很。标题是《工资刚到账就转余额宝?你可能亏了顿火锅钱》,手把手教顾客用信用卡积分换还款金,既合规又有用,这才算是高手玩法。
(本人观点收尾)
说一句掏心窝的话,我见过最牛的金融软文自动生成,是某城商行发的反诈指南。文章手把手教大爷大妈识别假理财,最后沉甸甸带过一句:"当然啦,存定期不如看一看我们的特色存款"。结局那季度存款新增破亿!这告诉我们个理儿:金融推广的最高境界,是让顾客觉得你在帮他守钱袋子,而非掏他钱袋子。
下次写金融软文自动生成前,不妨先把自己当成受众。假若看到"高收益""稳赚"就心跳加速,那赶紧把文档删了吧——监管的铁拳可比顾客的投诉来得快多了!记住,在金融圈混饭吃,活得久比赚得快重要多了,你说是不是这一个理儿?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