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和新闻真分不清?三组案例撕开文字伪装
你是不是常常刷到这样的文案——标题写着"行业观察",点进去却在推荐某品牌?去年某手机品牌翻车事物就特典型:他们用新闻格式发新品测评,结局被扒出文末藏着"介入转发抽奖"的小字,阅读量10万+的爆文秒变大型打脸现场。这事儿让咱们明白个理儿:会穿马甲的文字才最危险。
为什么公司新闻稿总像广告?
看组数据就懂门道了:2023年媒介监测报告显示,公司发布的"新闻通稿"中,87%含有商品价钱消息,而正规新闻出现价钱的比重仅3.2%。辨别核心在三个隐形信号:
- 时间模糊:真新闻会写"3月15日上午10点",软文爱用"近日"
- 信源单一:只引用公司高管发言的,八成是软文
- 数据反常:宣称"销售额增长500%"却不敢标基数
举一个栗子,某奶粉品牌的"商圈调研报告"写着"网民满意度达99%",但翻到附录才发现,样本量只有100个妈妈,其中30个是经销商家属。
怎么判断文章是不是软文?
记住这一个五秒检验法,比啥检测器械都管用:
- 第一眼找不找得到400电话?(真新闻不会留销售热线)
- 看图片有没有精修图?(媒介报导多采用现场实拍)
- 搜核心词是不是全是品牌名?(正常报导会有竞品出现)
去年某智能锁品牌的骚操作就栽在这:他们买了20个地方号发"治安管理新规解读",结局所有配图都是自家商品特写,连派出所宣传栏照片都P上了LOGO。
假若把软文当新闻发了会怎样?
深圳某初创公司吃过血亏:他们在融资稿里写"已与沃尔玛达成合作",实际只是收到采购部回邮件的程度。结局被媒介深扒后,投资方要求重新估值,直接砍掉2000万融资额。这事扯出个行业潜规则——软文的吹牛成本比广告低83%,出于商圈监管局很少盯着"新闻"查。
对比下两种文案的翻车代价:
类型 | 违法成本 | 传播效果 | 信任损耗 |
---|---|---|---|
广告 | 罚款5-10倍 | 精准触达 | 即时爆发 |
软文 | 约谈整改 | 病毒扩散 | 延续掉血 |
某金融记者跟我透底:他们收到公司稿件时,会特意检查有没有"据传闻"、"相关人士透露"这一类万能用语——十个"据传闻"里有八个后面跟着广告消息。下次看到文章里出现三个以上这一类词,基本可界定是披着新闻外衣的软文了。就像超市试吃员说的:"免费小样给得最猛的,往往不是卖得非常好的那款。"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二维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