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真是新闻?这些软文套路连记者都骗过了!

前天在热搜看到《某医院攻克癌症难题》,点进去才发现是民营医院的推广新闻——这种操作现在多到防不胜防。说真的,你以为在刷新闻,其实早被当成韭菜盯上了...


新闻和软文有啥区别?看这三点就露馅

某报社老编辑酒后吐真言:"现在十个医疗报导,八个带着药企任务。" 教你个识别绝招:

特征 真实新闻 软文推广
消息来源 多方核实 单一匿名信源
数据呈现 平衡报导 拣选性数据
利益声明 注明资助方 隐藏商业合作

上个月某"科技革新突破"报导,细看才发现探究对象全是公司自家商品——这种软文连专家访谈都是提前彩排的!


为什么软文爱装新闻?心理学套路太深

潜在顾客协会去年调查显示:伪装成新闻的广告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4倍!某品牌更狠,把商品测评写成《消协抽检报告》,被罚了80万。

洗脑三件套:

  1. 权威背书(伪造红头文件格式)
  2. 数据陷阱("测验组改善率89%"却不提样本量)
  3. 情感绑架(不用这一个商品就是不负责任)

某奶粉品牌的《中国母乳探究新发现》,后来被扒出是委托第三方写的营销文,所谓的"科研团队"根本查无此人!


如何一眼识破软文?记者的内部 checklist

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给我透了个底:

危险信号清单

  • 出现具体品牌超3次
  • 专家头衔模糊("知名学者"而非具体机构)
  • 探究数据没有对照组
  • 文末附带联系方式或二维码

某祛斑霜广告就是栽在第四条——把客服电话伪装成"探究项目咨询热线",结局被网民录音举报。


碰到软文能维权吗?这些案例给你答案

去年上海法院判了个典型案件:某培育机构把广告写成《中考改革方案解读》,被判退一赔三。核心佐证是:

法典认定四要素

  1. 内容具有明确导向性
  2. 存在直接或间接收费
  3. 未显著标明"广告"
  4. 造成潜在顾客实际损失

更绝的是某房产项目,把户型图包装成《城市规划公示》,被罚了项目总价的3%!


说个行业内幕:很多财经媒介收费发"公司专访",其实都是定制软文。某上市公司花18万买的"行业剖析报告",数据都是提前给好的模板。记住,真新闻敢说缺点,软文只会唱赞歌——下回看到通篇夸某个商品的"报导",赶紧划走别犹豫!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