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招生广告总是石沉大海?
"每天发30条朋友圈,家长却把我拉黑?花5000块投广告,咨询量还是个位数?"上周在东莞办培训的李校长拉着我诉苦,他手机里存着237张招生海报,电脑里躺着89版宣传文案,但秋季班招生愣是没凑满一个班。这场景是不是特眼熟?说白了,90%教培人的互联网营销都卡在"自嗨式宣传"这一个死胡同里。
一、新手最容易踩的三大天坑
"我明明很努力发传单了!"——这话我听过不下500遍。但现实是,家长刷手机时根本不会看你的精美海报,他们只关心三件事:孩子成绩能不能提?学费划不划算?老师靠不靠谱?
去年有个美术机构老板,把课程海报设计成梵高星空图,结局家长留言问:"这是卖颜料还是教画画?"这就是典型的轻重倒置。新手最容易犯的错:
- 用招生思维做宣传:满屏课程价目表+机构介绍
- 用专家视角写文案:"本课程采用蒙台梭利教化法"(家长OS:说人话!)
- 用撒网式投广告:抖音、朋友圈、传单三件套齐发
举一个真实案例:深圳某英语机构把"自然拼读课程"改写成"让孩子见词能读的魔法课",咨询量直接翻了3倍。核心就在于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妈妈们听得懂的人话。
二、让家长主动找你的内容密钥
上个月我帮一个钢琴工作室做诊断,发现他们抖音发的全是学生考级视频。改了两个动作:
- 把镜头对准琴键发黑的中指特写
- 文案改成"每天练琴2小时的孩子,中指都有这一个印记"
结局这条视频带来23个试听预约,比机构过去半年总和还多。
黄金三秒法则你得这么用:
- 痛点前置:开头直接戳家长焦虑(比如说"三年级数学考70分的孩子都有这三个坏习惯")
- 对比冲击:放学员前后对比视频时,重点拍错题本从满篇红叉到全对的过程
- 佐证说话:把学员进步数据做成进度条动画(比如说"单词量从200到1500用了98天")
假若你还死磕"送课时送教材"的老套路,真不如试试这招:拍个孩子边哭边写作业的视频,配上文案"上一对一之前,我家娃每晚哭三次"。别觉得夸张,郑州有个托管班靠这招三天招满200人。
三、小白也能上手的平台操作指南
总有人问我:"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到底该主攻哪个?"这话就跟问"烧饼油条哪个更加好吃"一样——得看你手里有什么料。
拿去年暑假爆火的编程课来说:
- 抖音主打"孩子自己编出贪吃蛇游戏"的成品展示
- 小红书晒"10岁女孩获取蓝桥杯证书"的领奖vlog
- 视频号发"爸爸偷偷学编程被孩子碾压"的剧情短片
同一套课程,在不一样的平台要切换三种人格。
这里还有个万能公式:
平台 | 内容定位 | 发布时间 | 转化入口 |
---|---|---|---|
抖音 | 成果可视化 | 晚7-9点 | 直播间秒杀 |
小红书 | 进阶过程记录 | 周末全天 | 私信领资料 |
朋友圈 | 学员成长故事 | 早8点/晚10点 | 扫码试听 |
千万别信那些"日更10条必火"的鬼话!有个书法老师每天凌晨5点发练字视频,三个月攒了2万粉——核心不在数量,在于卡准家长刷手机的空档期。
四、灵魂拷问:报班还是自学?
最近总有人私信我:"网上那么多免费教程,干嘛还需要花钱学这一个?"这话就跟"菜商圈能买菜,为啥还有人下馆子"一个道理。
说个扎心事实:去年有200多人领了我的《教培人引流宝典》,最后坚持看完的不到10人。自学最大的坑不是资源不够,而是没人帮你:
- 盯着数据不知道咋优化
- 碰到限流不会排查缘由
- 爆款内容难以复制
拿消息流投放来说,新手和老手的差距能有多大?
- 小白版:每天烧200块,带来3个咨询
- 进阶版:同样200块,利用"家长年龄-孩子年级-检索核心词"三级定向,撬动15个精准顾客
这就好比炒菜,给你同样的食材,特级厨师和厨房小白端出来的能是一回事吗?
小编说点掏心窝的
干了8年培育营销,见过太多老师捧着金饭碗要饭。明明教化实力碾压同行,却出于不会包装课程、不懂平台规则,生生被那些"PPT机构"抢了生源。
去年帮一个作文班做改造,就把课程大纲从"记叙文六要素"改成"让孩子写出让老师尖叫的作文",续费率直接从60%飙到92%。有些时候家长买的不是课程,是一个看得见的希望。
假若你现在还卡在"发传单→被拒绝→再发传单"的死循环里,真该试试用营销思维重塑招生体系。扫码回复"666"领《教培人避坑指南》,前20名赠送本周三的直播课名额——这次咱们不聊虚的,就教你怎么把试听转化率拉到75%以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