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推荐的软文有哪些?一篇文章给你讲透

【文章开始】

内部推荐的软文有哪些?一篇文章给你讲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分享他公司“超棒”的福利,配图是精致的下午茶和宽敞的办公区;或者看公众号,一篇看似真诚的“在职体验”,字里行间都在夸公司文化好、领导nice。心里会嘀咕:这……是不是广告啊?没错,你猜对了,这很可能就是内部推荐软文。那这类文章到底有多少种“变体”?它们是怎么悄悄影响我们的?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

内部推荐软文到底是什么鬼?

我们先得把概念搞清楚。简单来说,内部推荐软文就是企业为了吸引人才,让自家员工(或者假装成员工)写的,看起来像个人分享,实则是精心策划的招聘广告。它不像传统招聘广告那样直白地说“我们招人”,而是通过讲故事、谈感受,让你对公司产生好感和向往。

这里有个核心问题:它和普通招聘广告有啥区别?区别大了!普通广告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内部推荐软文是“让邻居夸王婆的瓜甜”。这种来自“内部人士”的证言,可信度感觉上就高了一大截,对吧?因为它模拟了真实的人际推荐,更容易突破我们的心理防线。


常见的内部推荐软文类型大盘点

这东西花样可多了,我试着给你归归类,你看看是不是都见过。

1. 员工亲身经历型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讲述自己入职后的成长、遇到的挑战、公司的暖心时刻等等。
* 典型标题:《我在XX公司的365天》、《从职场小白到独当一面,感谢公司给我的平台》。
* 核心内容强调个人成长、团队氛围、公司福利。比如,会详细描述某个项目成功后团队的庆祝,或者生病时领导同事的关怀等细节,特别打感情牌。
* 目的:塑造公司有温度、重人才的形象。

2. 团队/部门风采展示型
这种不聚焦于个人,而是展示一个整体的团队面貌。
* 典型标题:《揭秘XX公司最“燃”的技术团队》、《在我们市场部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
* 核心内容展示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团队的有趣活动、轻松活泼的工作环境。经常会放很多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的照片,显得真实可信。
* 目的:吸引那些看重团队合作和轻松文化的候选人。

3. “干货”包装型
这种比较“狡猾”,它先给你提供有价值的行业知识或经验分享,最后巧妙地引出“我们公司正在做这些酷炫的事情,需要志同道合的你”。
* 典型标题:《5分钟带你了解AI前沿应用》、《如何做好一个用户喜爱的产品?》。
* 核心内容:前面90%是实打实的干货分享,让你觉得作者很专业。最后笔锋一转,“在我们公司,我们正是这样实践的,而且我们还在招人哦!”
* 目的吸引高端、专业人才,通过展示公司的技术实力和行业洞察来“钓鱼”。

4. 招聘季“限定”答疑型
一般在校园招聘或者特定招聘季出现,以“内部学长/学姐”的口吻,解答求职者常见的疑问。
* 典型标题:《作为学姐,我来聊聊XX公司的校招流程》、《内推人亲自解答:关于我们公司的N个问题》。
* 核心内容解读公司文化、面试技巧、岗位真实情况,给人一种亲切、靠谱的感觉。
* 目的:在招聘季精准吸引目标候选人,提高简历投递量和质量。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类型的边界有时候也挺模糊的,一篇软文里可能同时包含好几种元素。


为什么企业如此偏爱内部推荐软文?

这背后肯定有它的道理。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或许暗示了这种形式短期内不会消失。

  • 成本效益高:相比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招聘网站广告位,发动员工写软文(甚至给点内推奖励)成本要低得多。这叫“花小钱办大事”。
  • 信任度转化:人们天生更相信“自己人”说的话。员工的一句夸赞,胜过公司官网的十句宣传。这种信任转移是软文的核心杀伤力。
  • 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员工的社交圈,往往就是同行业或相关领域的人才聚集地。通过他们的分享,信息能更精准地流向潜在候选人,过滤掉很多无效投递。
  • 提升雇主品牌形象:持续的、正面的内部声音输出,能一点点地在公众心中塑造“这家公司真不错”的形象。这不只是为了招聘,更是一种长期品牌投资

当然,具体哪种形式的投入产出比最高,这个可能因公司而异,我也不是特别确定,得看具体的数据分析。


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拆穿”它们?

知道了它的套路,我们就能更好地辨别,不至于被完全“带节奏”。下次再看到类似的文章,可以留个心眼,问自己几个问题:

  • 看发布渠道:是发在个人社交媒体,还是公司官方控制的渠道?个人渠道相对更真一点,但也不排除是任务。
  • 品内容细节:文章里是充满了泛泛而谈的赞美(如“公司氛围超好”),还是有很多具体的、生动的、甚至带点小吐槽的细节?后者真实的可能性更大。全是“好好好”,反而要警惕。
  • 查动机:文章结尾有没有强烈的“召唤”行动?比如“点击链接内推”、“简历发到我邮箱”?如果有,软文的嫌疑就很大了。
  • 交叉验证:别只看一家之言。可以去一些匿名的职场社交平台看看现有或离职员工的评价,综合判断。虽然那些平台上的信息也可能有偏颇,但多几个角度总没坏处。

总结一下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内部推荐的软文有哪些?” 它们已经演化出了多种形态,从直白的经验分享到隐蔽的干货植入,核心目的都是一个:用更软性、更可信的方式,为你种草一家公司,并吸引你加入。

它是一种聪明的营销手段,但作为聪明的读者和求职者,我们既要看到它带来的信息(比如确实能了解公司文化的一面),也要保持独立的判断。毕竟,工作这事儿,就像穿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软文可以当作参考,但最终的决定,还得靠你自己去深入了解和判断。你说是不是?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