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己做菜的软文:一场厨房里的自我对话

【文章开始】

写自己做菜的软文:一场厨房里的自我对话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下班回家,累得跟散了架似的,点开外卖软件划拉半天,越看越没胃口,最后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要不…自己随便做点?然后这个念头可能99%的情况下都被“太麻烦了”给压下去了。但我今天想聊的,就是那剩下的1%。就是当你真的系上围裙,走进厨房,从洗菜切菜开始,到最后端出一盘热腾腾的玩意儿的那整个过程。这玩意儿,为啥值得写成一篇文章?甚至,它为啥能成为一种…嗯…挺流行的软文题材?


一、我们到底在写什么?是菜谱吗?

肯定不是啊!你要是想找“红烧肉怎么做”,网上精确到克的菜谱海了去了,用不着看我在这儿叨叨。那写自己做菜的软文,核心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核心是“人”,是那个在厨房里手忙脚乱或者气定神闲的“我”。

  • 写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重点不是那盘菜有多好看多好吃(当然好吃更好),而是我从冰箱里翻出蔫儿了的青菜时的无奈,是切洋葱辣到流泪的狼狈,是手抖酱油放多了之后的抢救,是突然灵光一现加了点糖之后发现“哎哟不错哦”的小惊喜。这些细节,才是活的,有温度的。
  • 写的是情绪和连接。 做饭从来就不只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你可能是因为想念某个人的拿手菜而尝试复刻,可能是在某个压力山大的夜晚想用专注的切菜声来放空自己,也可能是想为家人制造一点小小的仪式感。食物是情绪的载体,厨房是生活的道场。 写做菜,其实是借锅碗瓢盆来写心事。

所以,自问自答一下:写做菜的软文是美食教程吗?是,但不全是。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切片展示,一次自我治愈的实况转播。


二、为啥要写?自己偷着乐不行吗?

也行。但写出来,好像又有那么点不一样。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让我觉得这事儿值得一写。

首先,它是一种高效的“复盘”和“创造”。 你想啊,做菜的过程,其实挺像一个小型项目管理:规划(想吃啥)、备料(有啥缺啥)、执行(开火操作)、验收(尝咸淡)、交付(端上桌)。写完一篇文章,就等于把这个项目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哪些步骤可以优化?下次怎么做得更好?白纸黑字(或者说屏幕光)记下来,印象特别深刻。这或许暗示,写作本身能强化我们对生活经验的吸收。

其次,它能建立奇妙的共鸣。 你把你做菜失败的经历、搞笑的翻车现场写出来,会发现底下好多评论说“我也是!”“我上次更离谱!”。这种“原来不止我这样”的感觉,特别能消除孤独感。大家通过你的文字,好像一起在厨房里经历了一场冒险。这种真实的、不完美的分享,反而比那些精致完美的vlog更能打动人。

  • 亮点:真实感是最大的王牌。 不用把自己包装成米其林大厨,那个离普通人太远了。就写你怎么用有限的食材、笨拙但认真的手艺,去捣鼓出一餐饭。这份真实,千金不换。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不是每次做饭都有灵感写点啥。有时候就是纯粹填饱肚子,那过程就…挺枯燥的。具体什么样的做饭经历更容易激发表达欲,这个机制我说不太好,可能得看心情?


三、怎么写?光说好吃可不行

好,假设你现在想做一道番茄炒蛋,并且想为它写点东西。怎么才能不让它变成“第一步打蛋,第二步炒番茄”的说明书呢?

关键就在于调动所有的感官,并且…胡思乱想。

  • 视觉: 鸡蛋液滑入热油,瞬间膨胀成金黄色的云朵。番茄块入锅,溅起的油花带着酸甜的香气。
  • 听觉: “刺啦——”一声,这是厨房里最动听的交响乐前奏。
  • 嗅觉: 番茄的酸味被热力逼出,混合着蛋香,那种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吧?
  • 触觉: 番茄在手里那种微凉光滑的触感;打蛋时筷子撞击碗壁的节奏感。
  • 味觉: 这就不用说了,但别只说“好吃”,试试“酸甜的汁水包裹着松软的鸡蛋,一口下去,能扒掉半碗饭”。

更重要的是,在描述这些感官细节的间隙,加入你的联想和回忆。 比如:
“看着锅里红黄交织的番茄炒蛋,突然就想起小时候,每次考了好成绩,妈妈问我想吃啥,我十有八九会点这个菜。那时候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现在自己做了,才明白,好吃的不是菜,是那种被无条件奖励和满足的感觉。”

你看,这么一来,文章的层次就丰富了。它不再是一道菜,而是一个故事,一段时光的入口。


四、一些可能用得上的小技巧(和翻车实录)

理论说多了有点空,分享点我自己的实际经验吧,有好有坏。

  • 给文章找个“由头”。 别干巴巴地说“今天我做了个菜”。可以是“跟着《饮食男女》学做红烧肉,差点把厨房点了”,或者是“用周末集市买来的陌生蔬菜,挑战一道未知的料理”。有个故事引子,读起来会有趣得多。
  • 别怕暴露“知识盲区”。 我至今分不太清老抽和生抽在具体用法上更细微的区别,就知道一个上色一个调味。但这没关系,写出来反而真实。比如可以写:“我一般都是凭感觉倒,老抽倒多了颜色就深点,像做了美黑;生抽倒多了就…咸点呗,多吃饭!” 这种坦诚,读者会觉得你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本烹饪百科全书。
  • 重点内容加粗,但别滥用。 比如,你想强调的核心感悟,可以加粗。像这句:做饭最大的乐趣,可能就在于对过程的全然接受,包括它的不完美。 但要是满篇都是加粗,那就跟啥都没强调一样了。

五、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写自己做菜的软文,值吗?对我而言,是值的。它让我对一日三餐这种日常琐事,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它逼着我去感受,而不仅仅是吞咽。它让我在烟火气里,找到了一点安放自己的空间。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会不会有点矫情?吃个饭而已。嗯…也许吧。但我觉得,如果能在日常里挖掘出一点点不一样的意义,能让看到文章的人觉得“哎,好像做饭也没那么无聊”,或者“下次我也试试”,那这点“矫情”就挺值的。

最后,别想那么多。先系上围裙,开火,倒油。故事,往往是从锅热了开始的。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