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禁止发集赞软文?这条规则背后藏着什么深意

微信禁止发集赞软文?这条规则背后藏着什么深意

【文章开始】
你在朋友圈见过那种“集满50赞送咖啡”“转发集赞抽最新手机”的帖子吗?嗯...现在可能快绝迹了。为啥?微信动真格了——直接封杀集赞类营销内容!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愁眉苦脸,这条新规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集赞软文是怎么把朋友圈变成菜市场的?

想想这事挺有意思的。最初朋友圈是个晒生活的地方,后来商家发现:嘿,这不就是免费广告位吗? 于是出现了第一批集赞换礼品的活动。一杯奶茶换50个赞?划算啊!但慢慢变味了...
* 虚假承诺满天飞:号称送最新款手机,结果集满赞发现是山寨机模型
* 个人信息被倒卖:“领奖先填身份证号”的套路遍地开花
* 社交绑架成常态:七大姑八大姨半夜发链接让你点赞,不回还伤感情

更糟的是,真想做生意的商家反而被淹没在垃圾信息里。你家餐馆好好拍的美食照,根本拼不过“集赞送帝王蟹”的忽悠帖——虽然帝王蟹图片可能是网图。

微信为啥突然“掀桌子”?

表面看是整治乱象,但细琢磨,这事比想象的复杂。去年有份报告说(具体哪家机构我记不清了),超过60%用户屏蔽好友是因为广告刷屏。微信核心毕竟是社交工具,用户体验烂了就真完蛋了。

不过话说回来...微信官方从没明说具体哪些技术手段识别“集赞软文”。是靠关键词抓取?还是用户举报加权?这个黑匣子里装的啥,外面的人还真说不准。(此处暴露知识盲区)

新规落地:谁在哭谁在笑?

朋友圈清净了! 这是最直接的反馈。以前滑动三屏能刷到五条“求点赞”,现在可能五天都碰不到一条。这种变化用户当然买账——至少手指不用被逼着给三舅妈的闺蜜的表侄女点广告了。

但对小商家来说简直暴击。开面包店的王姐跟我吐槽:“花三万投朋友圈广告还不如以前集赞引流”。她去年靠“集赞送菠萝包”活动加了五百多个客户,现在这招被明令禁止,新客增长直接腰斩。平台规则升级,最受伤的往往是没预算的小微商家。


有品牌营销人跳出来说这是好事:“逼大家做正经内容啊!” 道理没错,但问题在于:
1. 成本门槛大幅提高:拍条优质短视频够做200张集赞海报
2. 转化链路被拉长:用户看完故事未必想买产品
3. 效果变得不可控:你永远猜不透算法推不推你的内容

这或许暗示平台的商业逻辑正在转向:要赚长期的钱,别惦记短期的流量狂欢

集赞消失后留下的真空地带

当然也有人钻空子。改成“评论区抽奖”、“扫码领券”算不算违规?实操中发现微信审核标准在动态调整。上周有教育机构发“留言回复‘想听课’领取资料”,24小时后帖子就被限流了——规则边缘试探风险极高。


更值得玩味的是电商平台的动作。就在微信新规发布两周后,某橙色软件突然上线“好友助力砍价”功能...嗯?这不就是集赞的变种吗?流量焦虑从微信溢出到其他平台了,简直像打地鼠游戏。

这盘棋可能十年前就布好了

回头看微信生态演变挺有意思:
| 阶段 | 特征 | 平台态度 |
|------------|----------------------|----------------|
| 野蛮生长期(2013-2016) | 集赞/转发裂变爆发 | 睁只眼闭只眼 |
| 秩序整顿期(2017-2020) | 封杀红包诱导/关注外链 | 局部手术刀整改 |
| 生态重构期(2021至今) | 全面禁用诱导行为 | 刮骨疗毒式治理 |

现在视频号直播带货搞得风生水起,官方显然在引导商业流量走“正规军路线”。从集赞送牙膏到直播间卖牙膏,本质上都是卖货,但平台抽成方式天差地别——这个不能说得太细(笑)。


有个现象挺耐人寻味:小红书最近也在严打“虚假种草”。当所有平台都在清理营销水分时,或许说明整个行业走到了存量搏杀的下半场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点赞任务吗

最后说个朋友的真事。他家开水果店搞过集赞送榴莲,有老太太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带着小本子记了32个电话号码来兑奖。店员破例给了奖品,老太太笑说“十年没联系的老同事都为我开机了”——这种笨拙的社交连接也被一刀切掉了

技术永远在进步,但人跟人的温度呢?当所有互动都变成算法精准计算的流量,朋友圈还剩多少“朋友”的味道?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