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训:不只是上课,而是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内训:不只是上课,而是竞争力的核心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算过这笔账?公司里一个员工从新手到能手,要花多少时间?要踩多少坑?要交多少学费?——而且这学费,可能还是用客户的不满和项目的延误来付的。

很多人一听到“企业内训”,第一反应就是:“哦,培训嘛,就是请个老师来讲讲课、员工打打瞌睡、最后拍个照发新闻稿完事。”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可能真的有点out了。内训这件事,搞好了是发动机,搞不好就真的成了“例行公事”,谁都不满意。


企业内训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它?

我们先来自问自答一下。

问:内训难道不就是组织员工听课吗?
答:不止。表面上是上课,但本质上,它是把公司的经验、方法、价值观“打包”复制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过程

你想啊,一个老销售摸爬滚打十年总结出一套成单方法,如果只靠他自己用,公司天花板就到他个人为止。但如果把这套方法提炼出来,教给所有销售,那整个团队的天花板就提高了。

这才是内训的核心:它不是成本,是投资;不是任务,是战略。


那…好的内训到底长什么样?

我们先来看差的——差的内训通常长这样:
- 内容跟实际工作脱节,员工觉得“学了也用不上”
- 单向输出,老师讲得嗨,学员睡得香
- 没有后续跟踪,培训结束=任务完成

而好的内训,往往具备这几个亮点

  • 内容极度贴近业务:比如说教客服怎么处理投诉,不如直接拿公司最近真实的客诉案例来做情景还原;
  • 互动强、参与感高:用 workshop(工作坊)的形式代替纯讲课,让员工自己动手、讨论、甚至互相挑战;
  • 效果可追踪:培训之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有没有用起来?业绩有没有变化?这些都需要跟进。

自己做好还是外包好?这是一个问题

这也是很多管理者纠结的点。
自己内部人做,更懂业务、更接地气,但可能不专业、没时间;请外部讲师,专业、有体系,但贵,而且容易“不接地气”。

其实两者并不绝对对立。很多做得好的企业是“混搭”着来:
- 企业文化、业务流程这类极度内部的,由资深员工或高管来讲;
- 通用能力比如沟通、项目管理,可以外请老师,但前提是老师愿意提前深入了解你们公司的情况。

不过话说回来,具体哪种比例最有效……可能还得看公司处于什么阶段、是什么类型,这一点没有标准答案,得不断试。


内训最难的地方:如何让员工愿意学、主动用?

这可能是所有培训人最头疼的问题。你精心准备的内容,员工不买账,怎么办?

有几个思路或许可以参考:

  • 把它和晋升/激励挂钩:比如完成某项培训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某个项目的参与资格;
  • 降低学习门槛:别动不动就搞两天封闭培训,试试拆成15分钟一节的微课,线上完成,随时随地能看;
  • 领导带头,不是说说而已:如果老板自己都不学、不重视,员工怎么会当回事?

案例:一家公司的内训是怎么做起来的?

我举个真实例子。
有家中等规模的电商公司,之前客服团队投诉率很高,员工流动也大。后来他们做了一件事:把每次成功的客诉处理过程记录下来,变成案例库,然后每月组织一次“实战演练课”,由处理得最好的客服带头模拟。

结果?半年后,投诉率下降了30%,员工反而觉得“有东西可学,成长快”,离职率也降了。

你看,内训不一定高大上,但一定要有用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几个可落地的建议

如果你也想把内训做起来、做出效果,别想着一步到位。可以从这些小事开始:

  • 从痛点入手:哪个部门问题最多?从那里开始做内训,效果立竿见影;
  • 小步快跑,别贪大:先做一个系列、一个小团队试点,效果好再推广;
  • 重视反馈与迭代:每次培训后一定要收集反馈——“哪些有用?哪些废话?还想学什么?” 然后快速调整。

最后我想说,内训或许暗示着一家公司的学习速度。市场变化这么快,如果你的团队不能高速成长、迭代知识,竞争力从哪里来?

希望这篇文章让你重新想想“培训”这两个字。它不只是上课,而是一个组织是否能够持续成长的关键。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