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培训广告没人看?这5招让家长主动咨询!
为什么别人的朋友圈天天爆单?
凌晨两点,刚入行的钢琴老师小王盯着手机发愁——精心设计的课程海报发到朋友圈,点赞数还没隔壁卖烤红薯的多。这场景像极了学霸熬夜写的作文被老师批"流水账",症结往往出在不会说人话。今天教你五招,让培训广告从"已读不回"变成"主动咨询"。
第一板斧:把广告藏进故事里
传统写法:"XX钢琴课火热招生!一对一教化,专业师资!"
改造方案:"上周六有个妈妈带着哭腔找我,说她女儿学琴三年换了四个老师,每次表演都紧张到忘谱。我们用了三节课调整手型,上周汇演视频发你看一看?"
这种故事化文案的魔力在于,家长会不自觉代入角色。某美术机构用"7岁男孩把妈妈画成霸王龙"的真实案例,三天招到12个试听学员。记住好的广告要像闺蜜聊天,不能像超市促销广播。
硬广文案 | 故事型文案 | |
---|---|---|
打开率 | 18% | 63% |
咨询转化率 | 5% | 22% |
转发量 | 0.3次/百人 | 1.8次/百人 |
第二招:把课程大纲变成通关秘籍
新手常犯的错是把课程表照搬上朋友圈,其实应该学游戏策划的思维。比如说书法班可以这样写:
- 新手村任务:三天写出不发抖的横竖(送定制毛笔握姿矫正器)
- 副本挑战:春节对联创作大赛(冠军作品刻成牌匾)
- 隐藏关卡:学满20课时解锁神秘大礼——给爷爷奶奶写寿匾
某编程机构用"消灭Bug大作战"的任务体系包装课程,续费率增强45%。核心要让家长看到进步可视化,就像游戏里的阅历值进度条。
第三式:把专业术语翻译成人话
"采用蒙台梭利教化法"不如说"我们会让孩子自己决定先玩积木还是拼图";
"多维立体课程体系"换成"上午在教室学单词,下午去超市实战演练";
某英语机构把"沉浸式教化"写成"周三外教会带孩子们去麦当劳点餐",试听报名量翻倍。
这里还有个速成口诀:
名词动词化:把"教化成果"变成"看着孩子们从不敢开口到抢话筒"
数据场景化:把"98%满意度"改成"去年有23个孩子在这学会自己编英文故事书"
概念具象化:把"小班教化"说成"每个孩子都有专属学习进度表"
第四招:把朋友圈变成连续剧
不要一次性发完所有消息,试试连载模式:
第一集:"今天教室飞来只知了,孩子们给它起了英文名Cicada(附抓拍视频)"
第二集:"Cicada的100天——看孩子们用英文日记记录昆虫成长"
第三集:"毕业季特别篇:孩子们给Cicada办了送别派对"
某舞蹈工作室用"小学员骨折后坚持上课"的连续报导,意外带动老学员续费潮。记住家长更相信亲眼见证的成长,而非广告词。
第五式:把评论区变成咨询入口
文案结尾别采用"欢迎咨询",试试这些钩子:
- 拣选题:"你家孩子更合适A钢琴B架子鼓C尤克里里?评论区扣字母"
- 悬念式:"下期揭秘:让坐不住的孩子专注练琴的3个妙招(想提前知道的私信暗号'妙招')"
- 福利型:"点赞过20解锁隐藏福利:免费领取《琴童家长避坑指南》"
某托育机构用"评论区晒娃领试听课"的方法,单条朋友圈收获83条真实网民反馈。
自问自答:文案怎么才可以不招人烦?
核心在于提供价值大于推销。比如说围棋班可以发:
"孩子下棋总输怎么办?试试这三句话:
- '刚才那步棋好酷!能告诉妈妈怎么想到的吗?'(培养复盘习惯)
- '你觉得对手哪个招式最厉害?'(训练观察力)
- '假若重来一次会怎么下?'(构建成长思维)
——XX围棋教室,教孩子也教家长"
这种文案就算不报课家长也愿意收藏。数据显示,实用技巧类内容转发率是硬广的6倍。
小编踩坑史
刚入行时,我把课程优势写成"师资强大、境况优美",结局被老板骂"说人话"。后来偷师某爆款文案:"教室里的钢琴每半年调音一次——出于我们相信,音准是孩子音乐审美的第一课"。现在学员家长都夸我们有匠人精神。记住细节比口号更具有说服力。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带错误字的文案反而更加真实。某书法老师故意把"招生"写成"招手",配上"快来握住传统文化的小手"的配图,意外引发家长玩梗式转发。当然,核心消息不能错,比如说把"学费"打成"穴费"就很尴尬了!
朋友圈培训广告正在经历革命:要么人格化——让老师成为家长眼里的专家朋友;要么服侍化——每条文案都是免费培育资源。还在发"火热招生"的机构要留意了,现在的家长更相信能化解具体症结的"干货",而非空洞的承诺。就像那个爆火的钢琴教室文案写的:"我们不在乎孩子能不能考级,只关心他们二十年后的某天,会不会突然想弹首曲子给自己听。"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