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软文:我们为啥一边吐槽一边看得停不下来?

【文章开始】

吃瓜软文:我们为啥一边吐槽一边看得停不下来?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明明跟自己半毛钱关系没有,但手机屏幕上弹出某个明星的八卦或者某个公司的奇葩新闻,你的手指就是忍不住要点进去?看完之后可能还觉得有点“虚”,心里嘀咕着“又浪费了十分钟”,但下次遇到类似的,大概率还会点开?别不承认,我说的可能就是你。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种让你欲罢不能的“吃瓜软文”,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为啥有这么大魔力?

一、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吃瓜软文”到底是个啥?

你可能觉得这还不简单,就是网上那些八卦爆料呗。嗯,对,但也不全对。我自己琢磨了一下,觉得它更像一种……嗯,一种“包装过的八卦”。它穿着各种迷惑人的外衣。

自问自答时间:那它和普通新闻、普通八卦有啥区别呢?

区别可大了。普通新闻讲究个真实性、客观性(至少理论上是),而普通八卦可能就是街坊邻里口耳相传。但“吃瓜软文”不一样,它处在一個灰色地带。它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 目的不纯粹: 它的核心目的可能不是告诉你真相,而是吸引你的眼球,达成某种隐藏目标,比如抹黑竞争对手、给某个产品造势,或者纯粹就是为了赚取巨额流量和广告费。
  • 情绪大于事实: 通篇都在调动你的情绪——好奇、愤怒、同情、鄙视。至于事实到底咋样?哎,可能只是佐料,甚至是被故意扭曲的佐料。
  • 套路化生产: 这类文章往往有固定模板,就像流水线上下来的,标题怎么起,开头怎么设悬念,中间怎么铺垫,结尾怎么留钩子,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

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以“吃瓜”为诱饵,实现商业或舆论引导目的的软性广告或宣传文本。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一些正经的社会热点讨论,也可能被不太准确地扣上“吃瓜”的帽子,这个界限其实有点模糊。


二、揭秘吃瓜软文的“钩子”:它是怎么钓住你的?

知道了它是啥,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么得手的。为啥我们就像咬了钩的鱼,挣脱不了呢?这里面的门道,其实深深植根于人性。心理学家可能要偷着乐了。

核心问题:它凭什么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

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我们大脑里的几个“开关”:

  • 好奇心开关: “惊天大瓜!”“某L姓顶流疑似…”这种标题,给你一点信息,但又不说全,让你心痒难耐,非点开不可。这叫做好奇心缺口理论
  • 窥私欲开关: 人对别人的隐私,尤其是那些看似光鲜的人物的隐私,有种天生的窥探欲。吃瓜软文恰好满足了这种“我知道了你不知道的秘密”的微妙快感。
  • 社交货币开关: 看完瓜,你是不是经常想和朋友同事讨论?“哎,你看那个新闻了吗?”这瓜就成了你的“社交货币”,让你在聊天中不落伍,甚至显得消息灵通。
  • 情绪共鸣开关: 文章里常常塑造鲜明的对立面,比如“弱者”对抗“强者”,“打工人”对抗“资本家”,很容易让你代入情绪,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站队心理。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某个大厂的内斗八卦传得沸沸扬扬。文章里把双方描写得剑拔弩张,细节丰富得像小说。你一看,哎妈呀,这不就是现实版《甄嬛传》吗?看得热血沸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可能只是内部一次普通的人事调整被无限放大了。不过,这种强烈的戏剧冲突,恰恰是吸引流量的保证。


三、吃瓜软文的常见套路和“剧本”

看多了你会发现,吃瓜软文也是有“类型片”的。来来来,我们对号入座一下,你是不是经常看到以下几种?

  • 复仇打脸型: 主角前期被虐,后期逆袭,狠狠打脸反派。常见于商业竞争、明星互撕话题。
  • 黑马逆袭型: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小人物,突然干翻了行业巨头。故事很励志,但背后或许暗示有资本推手在讲故事。
  • 内幕揭秘型: 通常以“知情人士”、“前员工”口吻,爆料所谓“行业内幕”,满足大众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 煽情催泪型: 打着“正义”、“弱势”的旗号,讲述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激发公众同情心,但事实核查往往经不起推敲。

这些套路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它们符合最经典的叙事模式,容易让人上头。但具体这些套路是如何被批量生产并精准投放的,其背后的完整产业链运作,我了解的也不是特别深入。


四、那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因噎废食吧?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有点沮丧,合着网上冲浪到处都是坑啊?那倒也不是,因噎废食没必要,但学会“带脑子吃瓜”很重要。毕竟,谁也不想老是被人当枪使,对吧?

自问自答:怎么才能做个清醒的“吃瓜群众”?

我觉得可以试试下面这几招,不算难:

  • 第一,慢一点。 看到劲爆消息,别急着愤怒、转发,让子弹飞一会儿。很多“大瓜”都会出现反转,太早站队容易尴尬。
  • 第二,看消息来源。 是权威媒体还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自媒体?如果是后者,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多交叉验证几个信源,别死盯着一家看。
  • 第三,警惕过于完美的叙事。 如果一個故事里,好人好得毫无瑕疵,坏人坏得十恶不赦,情节跌宕起伏像剧本,那你就要多留个心眼了。现实世界往往更复杂,更灰色。
  • 第四,问一句“谁受益?”。 这个瓜爆出来,对谁最有利?这能帮你拨开迷雾,看到背后可能的动机。

当然,完全杜绝也不可能,有时候明知是瓜,为了放松一下看看也无妨。关键是心里得有根弦,知道自己在看的是什么,图一乐就好,别太当真。


五、最后叨叨几句

“吃瓜软文”是这个流量时代的一种产物,它精准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所以恐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不会消失。我们作为读者,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从被动的“吃瓜者”,慢慢变成有辨别能力的“品瓜人”。

毕竟,时间那么宝贵,总被一些精心设计的“瓜”牵着鼻子走,也挺没劲的,你说是不是?有时候,放下手机,关心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可能比追逐那些遥远的、真假难辨的“大瓜”要实在得多。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