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的软文写得好?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文章开始】
到底谁的软文写得好?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刷着手机,明明知道是广告,却还是忍不住看完了,甚至还有点心动?我就经常这样。这时候我就会想,这软文写得是真好啊,不显山不露水,就把东西卖出去了。但问题来了,到底怎么才算“写得好”?有没有一个标准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事儿。
软文不是硬广,好坏的界限在哪?
首先得搞清楚,软文软文,核心就在一个“软”字。它不像那种扯着嗓子喊“买它买它”的硬广,它更讲究个“润物细无声”。你说它完全是内容吧,它带着商业目的;你说它是广告吧,它又披着内容的外衣。这个度,其实挺难拿捏的。
写得差的软文,你一眼就能看出来,生硬、尴尬,恨不得把“我是广告”四个大字贴你脑门上。但写得好的呢?它会让你觉得,“哎,这博主分享的经验挺有用啊”,或者“这个故事真感人”,在产生共鸣或者获取价值的同时,不经意间就接受了它要传递的信息。
所以,评判软文好坏的第一道坎,可能就是 “是否让人察觉不到明显的销售意图”。
好软文的几个共同点
虽然“好”的标准有点主观,但那些公认的出彩软文,身上还真有一些共同的闪光点。我琢磨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条:
- 价值先行,广告在后:好的软文,一定是先给你点“甜头”。要么是干货知识,帮你解决了某个实际问题;要么是个有趣的故事,让你看得津津有味;要么是情感共鸣,戳中了你的某个点。总之,让你觉得“有收获”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巧妙地融入产品信息。
- 说人话,接地气:满篇专业术语、高高在上的说教,没人爱看。好的软文,语言风格通常都很贴近目标读者,就像朋友间聊天一样自然。甚至带点小幽默、小自嘲,反而更拉好感。
- 切入点刁钻,故事讲得好:直接说产品多牛多好,太枯燥了。高手都擅长找角度。比如,不说护肤品成分多厉害,而是讲一个程序员加班熬夜如何通过它重获自信的故事。故事本身有吸引力,产品就成了故事里顺理成章的一部分。
-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这个听起来有点虚,但很重要。即使是软文,也能让人感受到背后的诚意。不过分夸大效果,不刻意贬低对手,适当暴露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反而显得更真实、更可信。用户都不傻,你是不是在忽悠人,很多时候能感觉出来。
举个具体的例子感受下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推广一个助眠APP的软文。它开篇根本没提APP,而是大量描绘了都市人共同的痛点:晚上睡不着,刷手机到凌晨,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上班的疲惫和焦虑。这直接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太有共鸣了!然后它才开始讲主人公(可能就是作者自己)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是怎么通过这个APP里的一些独特功能(比如白噪音组合、呼吸引导)慢慢改善睡眠的。整个看下来,不像广告,更像一篇真诚的“失眠患者自救指南”。结果就是,我不仅看完了,还真去下载了那个APP试了试。你看,这就是好软文的魔力。
那么,到底“谁”写得好?是品牌方还是KOL?
这就回到了我们的核心问题。通常来说,软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品牌方自己养的文案团队,另一个是外部的KOL(关键意见领袖,比如博主、UP主)。
- 品牌方文案:优势是对产品理解极其深刻,信息传递精准,能牢牢把握品牌调性。但劣势是有时容易“自嗨”,陷入技术细节,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不够生活化,用户不爱看。
- KOL/博主:优势是他们更了解自己的粉丝喜欢什么,有固定的、信任他们的受众群体。他们的语言风格、内容形式都经过市场检验,知道怎么“说人话”。但劣势是,如果合作过多,内容容易同质化,或者对产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推荐流于表面。
所以你说谁写得更好?这事儿真没定数。品牌方可能写出更“准”的软文,而KOL则可能写出更“软”、更易被接受的软文。 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两者强强联合,品牌提供核心卖点和素材,KOL用自己的方式“翻译”和呈现给粉丝。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优秀的品牌,自己的内容团队也越来越像媒体了,写的东西非常有趣;而顶级的KOL,其对产品的理解和洞察,甚至可能超过品牌方内部人员。这个界限其实越来越模糊了。
有没有一套评判的“标准答案”?
很遗憾,可能没有。因为软文的效果,除了文字本身,还和很多因素挂钩:
- 投放的渠道:同一篇软文,放在严肃的专业杂志和放在轻松的小红书,效果天差地别。
- 目标受众:给年轻人看和给中年人看,写法肯定不一样。
- 营销目标:是为了直接卖货?还是为了品牌曝光?抑或是收集潜在客户信息?目标不同,评判“好”的标准也不同。如果目标是卖货,那最终的转化率、ROI(投资回报率)可能就是硬指标;如果是为了品牌形象,那阅读量、点赞评论区的正面反馈可能更重要。
所以,脱离具体背景空谈谁写得好,有点像在问“川菜和粤菜哪个更好吃”,答案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口味和你想达到的目的。或许我们可以说,能高效完成预设目标的软文,就是好软文。当然,这个“高效”具体怎么量化,其内在机制我觉得还可以再探讨。
写在最后:好软文,最终是“人”写出来的
扯了这么多,你会发现,无论是品牌方还是KOL,软文写得好不好的核心,最终还是落到“人”身上。落到那个执笔的人,是否具备:
- 深刻的用户洞察(知道读者痛点和痒点)
- 讲故事的能力(能把枯燥信息包装得生动)
- 以及一种微妙的“分寸感”(广告植入得不招人烦)
技术、套路可以学,但这种对内容和人性的理解与把握,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感悟的。这或许暗示,真正顶级的软文高手,首先得是一个好的内容创作者,其次才是一个销售人员。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一篇让你忍不住读完甚至点赞收藏的“广告”时,不妨仔细想想,它到底好在哪里?是故事吸引了你,还是知识帮助了你?这样一想,你或许也就练就了一双辨别软文好坏的“火眼金睛”了。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