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快乐很简单:我们曾经都懂,却渐渐遗忘的魔法

【文章开始】

儿童的快乐很简单:我们曾经都懂,却渐渐遗忘的魔法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给孩子买了个昂贵的遥控汽车,结果他玩得最起劲的,是那个包装用的大纸箱。你在旁边哭笑不得,心里可能还飘过一丝疑惑:这小孩,是不是有点“傻”?

别急着下结论。或许,不是孩子“傻”,而是我们成年人,在长大的路上,把一种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能力给弄丢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为什么儿童的快乐总是显得那么简单? 这种简单背后,又藏着哪些我们早已忘记的“秘密”?


一、快乐的源头:不是东西少,而是世界大

我们先来自问自答一个核心问题:儿童为什么容易快乐?是因为他们拥有的少吗?

表面看是这样。孩子没有经济压力,不用操心KPI,快乐门槛自然低。但往深了想,我觉得关键不在于“拥有得少”,而在于他们 “感知得多”

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一颗路边的小石子不是石子,它可能是一辆小汽车、一块宝石,甚至是一个沉睡的恐龙蛋。一片飘下的树叶,能让他追着跑完整条街。他们的快乐,来源于一种强大的能力:把有限的对象,赋予无限的意义。

  • 专注当下,不分心: 孩子玩泥巴时,他的整个世界就是那团泥巴。他不会一边玩一边想着待会儿的会议报告。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带来了极致的满足感。
  • 过程即奖励: 搭积木,最快乐的不是搭成城堡的那一刻,而是“搭”这个动作本身。砰砰砰的声响,积木越垒越高的感觉,甚至积木倒塌的瞬间,都充满乐趣。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奖励。
  • 想象力是万能的放大镜: 一个沙发靠垫可以是诺亚方舟,一张毛毯可以是魔法师的斗篷。想象力能点石成金,这是他们取之不尽的快乐源泉。

所以,孩子的快乐简单,不是因为贫乏,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足够丰盛


二、我们是怎么把快乐变“复杂”的?

好了,新的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小时候也这样,那为什么长大后就很难再从一堆沙子或一个纸箱里获得同等的快乐了呢?

这个过程,有点像给一颗透明的水晶不断刷上颜料。我们被社会化了,学到了很多规则,也戴上了很多“滤镜”。

1. 快乐的“条件化”
对我们来说,快乐常常变成了“如果……就……”的句式。
* 如果我能升职加薪,我就会很快乐。
* 如果我买了那辆车,我就会很快乐。
* 如果孩子考了第一名,我就会很快乐。

快乐变成了一种需要达成特定条件才能兑换的“奖品”,它被推迟了,也变得沉重了。而孩子的快乐是“即时的”、“无条件的”,它就在此时此刻,触手可及。

2. 对“意义”的过度追求
我们做一件事,总会下意识地问:“这有什么意义?”花一个小时看蚂蚁搬家,有什么意义?在成年人看来,这纯属浪费时间。但在孩子那里,“好玩”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我们太追求“有用”,而忽略了“有趣”本身的价值。

3. 害怕失败和别人的目光
孩子在众人面前摔倒,大哭之后可能很快就笑着继续跑开。但我们成年人,可能会因为一次当众发言的小失误而懊恼好几天。我们太在意结果,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这种包袱让我们束手束脚,不敢轻易尝试,快乐也就变得畏首畏尾。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复杂化”也不能全怪我们,成长本身就需要责任和规划。但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完全丢掉了那种简单感知快乐的本能?


三、案例分析:一滩泥水带来的启示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个周末下雨后,小区门口积了一滩泥水。我急着带女儿绕开,她却兴奋地挣脱我,穿着新买的小雨鞋,精准地踩进每一个水坑。水花四溅,她咯咯的笑声能传出去老远。

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是“脏!危险!快出来!”但看着她发光的眼睛,我忽然愣住了。在我眼里的一滩脏水,在她眼里,是一个能创造出美丽水花的、充满魔力的游乐场。

这个案例或许暗示,我们和孩子的区别,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我们看到了麻烦和后果,他们看到了新奇和可能。具体这种视角转换的神经机制是啥,我说不清,这得问更专业的脑科学专家。但那种发自内心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笑,是装不出来的。


四、向孩子学习:重拾简单快乐的“可行性方案”

聊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有点沮丧,难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吗?当然不是。虽然成年人的快乐无法像儿童那样纯粹,但我们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去“练习”,找回一些简单的快乐。这不像开关,一按就亮,它更像健身,需要持续练习。

怎么练?这里有一些或许可行的思路:

  • 学着“浪费”时间: 刻意地留出一段“无目的”的时间。比如,放下手机,发呆十分钟;或者漫无目的地散个步,不看路线,只感受风和阳光。
  • 找回“身体”的快乐: 别总待在脑子里。去跑跑步,感受心跳加速;去跳个舞,出点汗;或者就像孩子一样,大口咬下一块多汁的西瓜。身体的愉悦是最直接、最原始的。
  • 为小事庆祝: 今天阳光很好,庆祝一下!工作提前完成了,庆祝一下!甚至,今天顺利停到了一个超难的车位,也可以在心里给自己点个赞。放大这些微小的积极瞬间。
  • 尝试“只问过程,不问结果”的事: 比如,去学一件你一直想学但觉得自己肯定学不好的乐器,或者随便画幅画。告诉自己,享受这个过程就好,结果烂不烂,根本不重要。

尾声:快乐其实一直很简单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儿童的快乐很简单,这个命题或许本身就有问题。它不是“简单”,而是一种本源的状态。就像一棵树,它不会觉得吸收阳光、向上生长是件需要努力的事,这只是它的本能。

是我们,在成长的路上,给这份本能添加了太多的附件和说明说,让它变得操作复杂,运行卡顿。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孩子因为一个肥皂泡泡而惊喜大叫时,别只是笑着摇摇头。也许,你可以试着蹲下来,从他那个高度看一看——那个泡泡,在阳光下,是不是真的闪烁着彩虹一样的光芒?

快乐这门课,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我们,曾经都是优等生。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