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写软文:是创意培养还是商业越界?
儿童写软文:是创意培养还是商业越界?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你最近被种草的那个可爱玩具或者有趣绘本,其推荐语可能并非出自专业文案之手,而是由一个孩子写的?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对吧?但“儿童写软文”这事儿,确实正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它像一个多面体,从不同角度看,会折射出完全不同的光芒。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有点复杂的话题。
到底什么是儿童写软文?
简单来说,儿童写软文就是指小孩子参与撰写的、带有推广性质的文字内容。你可能会问,小孩子懂什么推广?别急,它通常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正儿八经的产品介绍。它的形式其实更生活化,比如:
* 孩子口述的“使用感受”:家长记录下孩子玩某个玩具时天真烂漫的对话,比如“这个娃娃会眨眼,是我的新朋友!”
* 孩子的绘画或作文:以“我的最爱”为主题的画作或小作文,画面或文字里清晰地出现了某个品牌的产品。
* 短视频里的童言童语:在亲子短视频中,孩子无意或有意的夸赞,比如“这个酸奶最好喝啦!”
所以,核心在于利用了儿童的天真视角和话语,来为产品或服务增加可信度和亲和力。这种“软”往往比成人精心雕琢的文案更具杀伤力。
为什么商家会盯上孩子?这背后有啥吸引力?
这是个好问题。商家可不是做慈善的,他们这么做,自然是看到了巨大的好处。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儿童话语中那种难以模仿的“真实感”。
我们成年人已经被各种广告轰炸得产生了免疫力,看到夸夸其谈的文案,第一反应往往是“这又是广告”。但当一个孩子用稚嫩的声音、简单的词汇表达喜爱时,这种怀疑会大大降低。你会觉得,孩子不会骗人,这东西可能真的不错。
具体来说,优势体现在:
* 信任度极高:孩子的天真无邪是天然的“信任背书”。
* 情感共鸣强烈:容易触发家长乃至普通人的爱护之心和情感连接。
* 传播力惊人:萌萌哒的内容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和点赞。
* 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于聘请明星或头部网红,与素人孩子合作(有时甚至是家长自发内容)的成本要低得多。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真实感”到底是孩子自然流露的,还是被大人引导甚至设计出来的?这里面的界限就开始模糊了,也是争议的起点。
一片叫好声:这难道不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吗?
支持的一方,观点也很鲜明。他们认为,只要方法得当,这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新颖的素质教育。
他们觉得,让孩子参与其中,可以:
* 锻炼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孩子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 培养商业启蒙意识:让孩子初步理解劳动与回报的关系,当然,这个度需要谨慎把握。
* 增强自信心:看到自己的文字或话语被很多人看到和喜欢,对孩子是莫大的鼓励。
* 促进亲子互动:如果是以亲子合作的形式进行,还能增加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比如,有家长让孩子记录自己吃某种营养零食的感受,然后投稿,获得了奖品。这个过程,孩子确实练习了写作,也得到了快乐。但问题的关键,往往隐藏在“方法得当”这几个字里。什么才算“得当”呢?这个标准其实非常模糊,很难界定。
阴影下的担忧:我们是否在透支孩子的童年?
现在,让我们转到硬币的另一面。反对和担忧的声音,其分量一点也不轻。最主要的担忧集中在儿童权益的保护上。毕竟,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无法完全理解商业世界的复杂规则。
- 过早的商业化侵蚀:让孩子过早地为商品“站台”,或许暗示一种童年的消逝,他们的纯真可能被商业目的所利用。
- 知情同意的缺失:一个几岁的孩子,真的能理解“广告”、“推广”意味着什么吗?他们的“愿意”,有多少是出于本心,有多少是出于对父母或奖励的迎合?
- 隐私与安全风险:将孩子的形象、声音、真实姓名甚至生活细节暴露在公众视野下,是否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 扭曲的价值观引导:如果孩子发现,通过“说好话”就能获得物质奖励,这是否会影响他们未来对价值判断的标准?具体这种影响有多深远,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研究。
我想到一个案例,国外曾有儿童博主在视频中展示玩具,其语言和表情明显是成人精心教导过的,失去了孩子应有的自然,引发了广泛批评。这就像是在催熟一颗果子,外表看起来红润,内里却可能变了味。
我们该怎么办?有没有一条中间道路?
聊了这么多,你会发现这事儿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一端是纯粹的创意表达,另一端则是赤裸裸的商业剥削。那么,作为家长、观众甚至社会,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觉得,关键不在于一棒子打死,而在于建立清晰的边界和底线。
对于家长而言,可能需要思考:
1. 主导权在谁? 是孩子真心喜欢而自发表达,还是家长为了利益而主导甚至强迫?
2. 透明度如何? 如果内容涉及商业推广,是否应该明确告知观众?(虽然目前法规对儿童软文的界定还不像成人领域那么清晰)
3. 保护是否充分? 是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的隐私和安全?
4. 快乐是首要的吗? 整个过程,孩子是感到快乐和有成就感,还是充满了压力和表演感?
对于社会而言,或许需要更广泛的讨论和潜在的规范。比如,平台是否可以对此类内容进行更明确的标识?公众的媒介素养也需要提升,学会辨别哪些是真实分享,哪些是精心包装的营销。
结尾的几句心里话
说到底,“儿童写软文”这个现象,折射出的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更大的命题:在商业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最宝贵、最脆弱的东西——比如孩子的纯真。
它既可以是阳光下的一颗糖,带来甜味和快乐;也可能成为阴影里的一颗种子,长出我们不愿看到的果实。如何选择,考验的是每一个相关成年人的智慧和良知。也许,在我们利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同时,更应该用孩子的纯真来反观我们自己的内心。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