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感觉很快就过去
【文章开始】
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感觉很快就过去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除夕那天还挺兴奋的,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结果眼睛一闭一睁,诶,年初三了。再刷几下手机,得,假期余额直接告急。这年怎么就跟按了快进键似的,唰一下就没了?是我记性变差了,还是时间真的越跑越快?
我记得小时候,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那个日子是一天一天数的,每一天都有具体的盼头和仪式。现在倒好,整个春节假期像被压缩成一个模糊的色块,还没品出味儿就消失了。这背后,恐怕不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这么简单。
时间的“相对论”:为什么小时候觉得年味长?
咱们先琢磨一个事儿:为什么童年时的春节,感觉上那么漫长而充实?
这里头有个关键,叫做“新鲜感密度”。对孩子来说,过年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可能是人生第一套从里到外的新衣服,第一次守岁到凌晨,第一次收到厚厚一叠压岁钱(虽然大概率要上交)。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强烈的、前所未有的体验。大脑在处理这些高密度新鲜信息时,会觉得时间被拉长了。
反过来看现在,咱们成年人的过年流程,是不是已经有点“自动化”了?买年货、回家、吃饭、拜年……这套程序年复一年,大脑几乎可以“预判”每一个步骤。当生活进入一种熟悉的循环,缺乏新的刺激点时,时间在感知上就会加速溜走。 这就像你每天上下班走同一条路,会觉得路程越来越短一样。
所以,不是春节假期变短了,而是我们体验它的方式“变懒了”。
除了新鲜感,还有别的因素吗?
当然有。还有一个特实在的原因:责任主体的转移。小时候,咱们是过年的“享受者”和“中心”。爸妈张罗好一切,我们只负责穿新衣、放鞭炮、收红包。那种纯粹的、被宠爱的心态,自然让每一天都轻松又漫长。
但现在呢?角色颠倒了。我们成了那个要准备红包的人,要操心年夜饭菜单的人,要安排走亲访友行程的人。从“参与者”变成“操办者”,心态上就充满了各种待办事项的焦虑。 人在忙碌和压力下,时间感是会失真的,会觉得光阴似箭。你忙着搞定一大家子的午饭时,当然会觉得一上午眨眼就没了,对吧?
不过话说回来,是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觉得年过得快呢?好像也不是。我有个朋友,他们家每年春节都会尝试一件全家都没做过的事,比如一起去个没去过的短途景点,或者学做一道全新的复杂年菜。据他说,这样过的年,记忆点会特别清晰,感觉上也充实漫长不少。这或许暗示,主动打破常规,能给被压缩的时间“松绑”。
“年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觉得它变淡了
我们总说“年味淡了”,但“年味”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东西,具体是指啥?我觉得,它大概是由这么几个要素搅拌在一起的:
- 期盼感: 就是对“新的一年会更好”的那种朴素相信。小时候盼新玩具、盼长大,现在……盼啥呢?具体也说不上来。
- 仪式感: 从祭灶、扫尘到守岁、拜年,一套固定的、需要认真对待的流程。现在很多仪式都被简化或替代了。
- 连接感: 和家族、邻里、朋友之间那种实实在在的、不依赖网络的情感互动。现在很多交流都转移到了线上,虽然方便,但味道不一样了。
那么,年味变淡是错觉吗?
不完全是错觉。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以前是宗族社会、熟人社会,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维护期。现在咱们更多是原子化的家庭,甚至是个体,春节的社会功能自然减弱了。
但这里有个知识盲区我得坦白说,我其实不太确定,这种“年味变淡”的感觉,在多大程度上是普世的,还是仅仅是我们这代特定年龄群(比如80、90后)的集体感受?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人,感受可能差异很大。
另外,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让过年的“特殊感”降低了。小时候,过年意味着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穿上一年一度的新衣。现在呢?想吃什么穿什么,平时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当每一天都像在过年,过年这一天也就没那么特殊了。 这是好事,但也带走了部分“年味”。
能不能把“年”拉长?几个或许有用的思路
既然知道了问题大概出在哪儿,我们能不能做点啥,对抗这种“年过得飞快”的虚无感呢?虽然不可能回到童年,但也许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给春节制造一些“减速带”:
- 主动创造“第一次”: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朋友家那样。可以是一家子一起完成一件有挑战的事(比如拼一个巨大的乐高),或者去一个从未尝试的地方旅行过年。核心是注入新鲜感。
- 承担一项具体的、有创意的家庭任务: 比如,今年你来负责设计全家福的拍摄创意和后期;或者,你来主导准备一道复杂的、需要花时间琢磨的年菜。让自己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创造。
- 有意识地“离线”片刻: 规定某个时间段,全家人都把手机放到一边,就是纯聊天、玩游戏、看看老照片。用真实的、不被打断的相处,对抗虚拟世界的碎片化。
- 记录微小的快乐瞬间: 不用写长篇大论,就在手机备忘录里,每天记下一两个春节里让你觉得温暖或有趣的细节。比如“侄子说的一句童言童语”、“妈妈做的某道菜特别好吃”。这些记录会成为未来的时间锚点,让记忆更扎实。
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啊,但我总觉得,主动去做点什么,总比被动地感觉“年没了”要强。
写在最后:或许快的不是年,是我们
琢磨了一圈下来,我有个感觉:过年之所以觉得快,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节奏本身就太快了。平时被工作、房贷、KPI推着跑,突然停下来七天,这个惯性一下子刹不住。我们的心还处在那种高速运转的模式里,自然觉得假期转瞬即逝。
所以,想让年慢下来,前提可能是,我们得先练习让自己在日常里就慢下来一点。这很难,我知道,但值得试试看。
年,可能还是那个长度。变的,是我们度过它的方式和心境。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愿意在来年做一点点小小的改变,也许,下一个春节,我们会能品味得更久一些。毕竟,那些真正让我们感到温暖和连接的瞬间,才是过年不会被快进的核心吧。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