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型软文: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何它这么有效?

【文章开始】

专访型软文: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何它这么有效?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看广告,越来越不像广告了。它们看起来像一篇深度报道,或者像一次对某个牛人的真诚访谈。但看着看着,你不知不觉就被“种草”了,甚至最后还心甘情愿地掏了腰包。这背后,很可能就是一种叫做“专访型软文”的东西在起作用。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它,把它里里外外扒个明白。

一、专访型软文,难道不就是一问一答吗?

乍一听这名字,你可能会觉得,“专访型软文”嘛,不就是模拟记者采访的形式,一个人问,一个人答,然后把内容整理出来?说实话,我以前也这么想,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它的核心,其实是用“对话”的外壳,包裹“说服”的内核。 你想啊,纯粹的广告是单向的,厂家对着你使劲吹。而专访呢,它模拟的是一种双向的、有来有回的交流。这种形式天生就带着点真实感和信任度。

  • 它解决了用户的什么痛点? 解决了我们对硬广的天然不信任。通过一个看似客观的“采访者”之口,问出我们消费者心里真正的疑问,然后再由被访的“专家”或“创始人”来解答。这个过程,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信息的传递和信任的建立。
  • 它和普通软文有啥区别? 普通软文可能更像一篇散文或者故事,作者的主观叙述感很强。而专访型软文,通过问答,把观点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和答案,读起来更轻松,逻辑也显得更清晰。当然话说回来,这其中的界限有时候也挺模糊的,具体怎么界定,可能还得看实际效果。

二、一篇能打动人心的专访软文,到底长啥样?

既然它这么有效,那具体该怎么打造呢?是不是随便找两个人一问一答就行了?肯定不是啊。这里面门道还挺深的。根据一些成功案例,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人设”要立得住。 这个被采访的对象,他得真有料、有故事。要么是品牌的创始人,有艰辛的创业历程;要么是行业专家,有独到的见解。总之,他得能让读者信服。你让一个毫无亮点的人来接受专访,谁愿意看呢?

其次,问题设计要足够“刁钻”,或者说,要足够“用户视角”。 你不能光问些“您的产品真好”这种彩虹屁问题。得问点尖锐的,比如:
* “现在市面上同类产品这么多,用户凭什么要选你的?”
* “有人说你们价格偏贵,您怎么看?”
* “你们产品之前出过XX问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你看,这些问题是不是也是你作为消费者会好奇的?主动提出这些“质疑”,再由被访者从容解答,反而能打消读者的疑虑,比一味夸赞效果好上一万倍。

再者,细节和故事才是灵魂。 通篇都是高大上的概念和理念,读者会睡着。必须穿插具体的细节、真实的故事、甚至是有趣的小插曲。比如,创始人当初是为什么因为一件小事而萌生创业想法;产品研发过程中某个失败的案例和之后的坚持……这些活生生的内容,才能让人记住,并产生共鸣。


三、光说没用,来看个实际案例是怎么玩的

咱们别空谈理论,举个虚构但很常见的例子吧。假设有一个新崛起的国产护肤品牌“A”,它主打的是某种珍稀植物成分。

如果它投一篇硬广,标题可能是“A品牌面霜,富含XX成分,抗衰效果第一!”——这种标题你可能直接划走了。

但如果它采用专访型软文,标题可能会是《专访A品牌创始人张女士:我为何倾家荡产,也要去寻找那座雪山上的花?》。你看,悬念和故事性马上就来了。

在文章内容里,采访者会问:
* “您一个都市女性,怎么会想到跑去那么偏远的地方找原料?”
* “这个过程里肯定很难吧,有没有想过放弃?”
* “您说的这个成分,到底神奇在哪?和普通成分区别有多大?”

而张女士的回答,会融入她个人的心路历程、寻找原料的艰辛故事、以及对该成分功效的专业解读(但用的是白话)。整个看下来,你记住的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有温度的品牌和一群有信念的人。你对品牌的好感和信任度提升了,购买行为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这个效果是否对所有人都这么明显,可能也因人而异。


四、它的效果真的那么神奇吗?有没有啥弱点?

聊了这么多好处,那专访型软文是不是完美无缺的营销利器呢?嗯……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任何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如果用的不好,反而会起反作用。

最大的风险,就是“假”。 如果对话设计得太生硬,马屁拍得太明显,或者故事编造得漏洞百出,一旦被精明的读者识破,那种反噬效果是灾难性的。大家会觉得你这个品牌不真诚,是在把消费者当傻子糊弄。所以,真实,永远是第一位的。

其次,它对被访者的要求很高。 如果这个创始人或专家不善于表达,镜头感很差,说出来的话干巴巴的,那就算内容再好,也呈现不出效果。有时候甚至需要前期的培训和反复的沟通。

另外,这种形式一般篇幅会比较长,需要读者静下心来阅读。在注意力极度碎片化的今天,如何在前几段就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有耐心读下去,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不过话说回来,一旦读者真的读进去了,他的沉浸感和接收到的信息量也是短视频无法比拟的。


五、未来,专访型软文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我感觉吧,随着大家越来越讨厌生硬的广告,这种注重内容、讲究故事性的软文形式,生命力会很强。但它肯定也不会一成不变。

可能会和视频、音频结合得更紧密。比如,不单单是图文,而是直接放出采访的短视频或播客片段,那种真实感和冲击力会更强。互动性也可能增强,比如提前收集用户的问题,在专访中予以解答,让用户有一种“被看到”的参与感。

但具体会怎么演变,说实话我也看不太清,这块算是我的一点知识盲区,可能还得跟着市场趋势慢慢观察。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我认为始终是提供真实有价值的内容,与用户建立真诚的沟通。只要抓住这个,不管形式怎么变,效果大概都不会差。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为你的品牌或产品做宣传,或许真的可以认真想想,专访这种形式是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不像砸钱投广告那么直接,但它带来的品牌积淀和用户信任,价值可能更高。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