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到底违反广告法吗?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软文到底违反广告法吗?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在刷公众号的时候,读到一篇“特别好用”的产品推荐,结果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居然是个广告?心里忍不住嘀咕:这种软文,难道不算违规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
什么是软文?它和硬广有啥区别?
说白了,软文就是那种看起来像普通内容、读起来像分享体验,但实际上是为了推广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文字。它不像传统广告那样直接喊“买我!买我!”,而是悄悄地、温柔地走进你的心里。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篇《30天瘦了15斤,我坚持了这3个小习惯》,读到最后发现作者一直在推荐某款代餐奶昔——这就是典型的软文。
而硬广呢?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这是广告”,比如电视上播的、电梯里贴的,直接了当。
那么问题来了:软文到底违不违反广告法?
好,来到核心问题了。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不是说所有软文都违法,也不是所有软文都合法。关键在于它有没有触碰《广告法》的那几条红线。
《广告法》里说得清清楚楚:广告必须可识别,得让消费者一眼就知道这是广告。不能打着分享的幌子干推销的事,否则就属于“隐性广告”,那就违规了。
哪些软文容易踩到广告法的雷?
如果你正在写软文或者打算投软文,下面这几种情况真的要特别注意:
- ? 不标注“广告”字样:明明是一篇推广,却伪装成用户体验或新闻,这是最典型的违规。
- ? 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比如“三天美白”“七天瘦十斤”,这种绝对化的承诺,不仅违法,还容易引来消费者投诉。
- ? 使用禁用词:“最便宜”“全网第一”“疗效最好”……这些词《广告法》基本都明令禁止。
- ? 冒充用户反馈:编造种草日记、假 before & after对比图,这也属于虚假宣传。
说到这里我得插一句,其实很多小编也不是故意违规,有时候是真的没搞清楚广告法的边界在哪里……这个度其实挺难把握的。
真实案例:软文被罚,一点都不冤
来看一个实际发生的例子:某护肤品牌请博主写软文,说产品能“彻底根治痘痘”,还配了假的对比图。结果被市场监管部门盯上,最后认定是虚假广告,罚了20万。
你看,问题不出在“软文”这种形式上,而是出在内容越界了——既没标明广告,又做了虚假承诺。
所以你说它冤吗?其实不冤。
那是不是就不能写软文了?当然不是!
听到这儿你可能有点慌:难道软文这条路走不通了?
别急,合法合规的软文照样可以写,只要守住这几个原则:
- ? 明确标注“广告”或“推广”:哪怕只是文末一小行字,也得让用户知道这是商业内容。
- ? 内容真实、不夸大:用了就是用了,效果好就是好,别编、别吹、别造假。
- ? 避免绝对化用语:别动不动就“最”“第一”“全网独家”,这些词几乎是广告法雷区标配。
- ? 接受品牌合作但保持诚实:即使收了钱,也得说实话。长期来看,信任才是流量密码。
不过话说回来,具体什么样的表述才算“不夸大”,其实有时候也挺模糊的……这个可能还得看执法机关当时的认定尺度。
写软文的人是怎么想的?
你可能会问:明明知道有风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品牌和博主坚持写软文?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软文效果好。它比硬广更容易让人接受,读起来不反感,转化率也高。再加上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硬广有时候真的推不动。
但这也暗示了一个现象:合规意识在很多团队里还是不够的,尤其是中小公司或者自媒体新人,很容易先追求流量再考虑合规。
总结:软文不是法外之地
所以咱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软文违反广告法吗?
- 如果它如实标注、内容真实、不欺骗用户——那它不违法。
- 如果它隐藏身份、夸大效果、误导消费者——那它绝对违法。
软文本质上是一种内容形式,没有原罪。真正问题出在操作的人怎么用它。
记住一句话:别把读者当傻子,法律也不允许你这样做。真诚,才是最长久的流量玩法。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