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加班背后:那些你没看到的深夜与清晨
老师加班背后:那些你没看到的深夜与清晨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在晚上十点路过学校?看到教学楼里零星亮着的灯,会不会好奇——老师下班了怎么还不走?他们到底在加什么班?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说点大实话。
老师加班,真的只是在改作业吗?
很多人一听说老师加班,第一反应就是:“哦,批作业呗。”
但其实——真没那么简单。作业只是一小部分。你知道他们还要做什么吗?
我来列几个你可能完全没想到的:
- 备课到深夜:第二天的课可不是照着课本念就行。尤其是现在教学方式多了,得做课件、找视频、设计互动……有时候备一节40分钟的课,花掉四五个小时一点也不夸张;
- 处理学生突发问题:比如学生吵架了、情绪低落了、家长突然来电咨询……这些“非教学任务”特别耗神,却没人看得见;
- 开不完的会:教研会、年级会、安全会、培训会……很多会只能放学后开,一开就是一小时起;
- 填表、写材料、应对检查:这一块……懂的都懂。有时候为了一张表反复修改,系统还常常崩溃。
你看,老师加班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不能“到点就下班”?
老师加班,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你说完全自愿吧,也不全是——很多事情今天不做明天就崩盘,比如作业不改完,第二天课就没法上;
你说完全被迫吧,也不准确,很多老师是真的放心不下学生,愿意多花时间。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加班并不总是个人选择,更多是系统性的“不得不”。
班级人数多、非教学任务重、考核压力大……这些都是隐形的推手。
不过话说回来,也有些老师会主动留下,因为白天太吵了,根本静不下心做细致活。只有放学后,教室安静下来,才能好好备课、思考。
加班的老师,身体和精神到底怎么样了?
长期加班,你说没影响,那是假的。
我认识一位教语文的李老师,40岁出头,颈椎病、慢性咽炎、睡眠障碍她全有。
她说:“有时候下课回到办公室,连话都不想讲。”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情绪劳动这个词你可能很少听到——就是指老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调节情绪、处理关系、安抚家长。这种“看不见的累”比改100本作业还耗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说所有老师都累到崩溃。有些年轻老师反而在加班中找到节奏,比如带项目、搞创新教学,也挺有成就感。
但这或许暗示了一个问题:能熬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身体好、心态强的老师,而其他人呢?可能早就转行了。
为什么社会对老师加班好像无动于衷?
很多人还是老观念:“老师有寒暑假啊!平时加点儿班怎么了?”
但寒暑假真的能抵消平时的透支吗?不好说。
而且很多老师的暑假其实被培训、值班、线上会议填满了,并不是完全休息。
另一个误解是:“不就是上课讲话嘛,有什么累的?”
其实站在讲台上输出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能量、情绪、注意力——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消耗。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是不是正因为老师这份工作“看起来不像体力活”,所以我们才容易忽视他们的累?
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改变系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有些小事是可以做的:
- 家长多一分理解:非紧急事尽量上班时间联系,下班后尽量不打扰;
- 学校减少形式主义任务:能不能少点重复填表、少点开会拍照留痕?
- 老师自己也调整心态:活是干不完的,有时候得学着“差不多就行”,保护自己最重要。
当然,具体每所学校的管理风格和氛围有何不同,机制可能还得进一步观察。没有一个方案能适用所有人。
写在最后:灯光之下,皆是凡人
那些深夜亮着的灯,下面坐着的也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
他们可能是谁的女儿、谁的妈妈、谁的朋友……
不是圣人,不是超人,只是选择了一份责任很重的工作。
下次如果你再看到学校晚上亮着的灯,或许可以多想一层:
那可能是一个还没吃晚饭的老师,在改最后一本作业;
也可能是一个有点疲惫却依然放心不下班级的班主任。
他们不需要被捧上神坛,但值得被真实地看见。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