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的软文:一场精心策划的灾难现场
【文章开始】
翻车的软文:一场精心策划的灾难现场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广告?明明看着是一篇正经分享,结果看到最后突然开始卖货,或者吹得天花乱坠,结果你一试……就这?就这?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翻车的软文”。它到底是怎么从“种草神器”变成“大型翻车现场”的?咱们一起扒一扒。
什么是翻车软文?它为啥总让人尴尬到脚趾抠地?
简单说,软文就是那种伪装成普通内容、其实暗藏广告的文本。而“翻车”,就是指它玩砸了——不但没说服人,反而引来群嘲。
为什么翻车? 核心问题就出在:它太想卖货,却忘了尊重读者智商。 比如,你正看一篇“95后宝妈靠副业月入5万”的经验贴,正热血沸腾呢,结果文末甩出一个理财课链接……这一刻,你是不是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对,就这感觉。
翻车软文的几个典型特征:
- 夸张到离谱:比如“三天瘦十斤”、“一篇文章赚了20万”;
- 故事假到感人:全是编的,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
- 套路太明显:开头焦虑、中间编故事、结尾卖货,流水线操作;
- 忽略真实需求:根本不管产品是否真的有用,只想赶紧转化。
翻车现场实录:那些年我们共同吐槽过的案例
举个经典例子吧。某护肤品牌曾推过一篇软文,标题叫《大学女生因痘自卑,直到用了XX霜,7天逆袭校花》。内容嘛……你懂的,情节狗血,对比图假到像换了个人。结果评论区翻车翻得彻底:“这图P得地球引力都不对了吧”、“校花这么好当?”、“软文能不能用点真心?”。
结果呢? 不但产品没卖出去,品牌信誉还跌到谷底。消费者现在精得很,你玩套路,他一眼就能识破。
为什么有些软文能火,有些却必翻?
好问题!背后其实有门道。
成功的软文通常:
- 真诚分享:用户真的觉得有用、有共鸣;
- 产品匹配内容:广告和故事不违和,不生硬;
- 解决痛点:不说空话,真能帮人解决问题。
而翻车软文呢?
- 把用户当傻子:吹牛不打草稿;
- 内容与产品脱节:明明讲育儿,最后卖保险??
- 急于求成:一上来就卖货,毫无铺垫。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即使套路用得对,也可能因为观众审美疲劳或者平台规则改变而突然失灵……具体哪种因素占主导,可能还得看个案。
写软文不翻车?记住这几条救命原则
如果你不想让你的软文变成翻车现场,下面这些点可得划重点:
- 真实一点,别吹炸了:稍微夸张可以,但别脱离地球;
- 内容先于广告:先提供价值,再提卖货;
- 知道你在对谁说话:别对年轻人用大爷大妈的语气;
- 别怕暴露缺点:适当说点小不足,反而更可信;
- 跟上节奏:现在流行啥梗、啥话题,适当蹭一下。
尤其是最后一点——用户兴趣变得飞快,上个月好使的套路可能这个月就翻车了……这或许暗示:没有一劳永逸的软文写法,持续调整才是正解。
翻车之后怎么办?还有得救吗?
万一……真的翻了呢?别慌!还有补救空间。
- 赶紧删帖? 不一定,有时会越删越黑;
- 装死到底? 更糟,会显得不负责;
- 最佳动作:坦诚回应+及时改正。比如:“对不起上次内容确实有点夸张了,我们调整了方案,重新推荐一个真正好用的……”
懂了吧?承认错误反而能赢回一点好感,毕竟现在大家都讨厌嘴硬的品牌。
总结:软文不会消失,但翻车可以避免
软文本不是原罪,它只是一种内容形式。翻不翻车,完全取决于怎么写、怎么用。核心始终是:尊重你的读者,真诚一点、聪明一点。
最后扔一个思考:是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做软文?……呃,其实我也不完全确定,有些极其枯燥的B端产品或许更需要功能解说而非故事?但这块我得承认知识盲区,就不乱扯了。
总之,下一篇软文动笔之前,不妨先问自己:这内容发出去,我自己会信吗?如果不会,那就赶紧改!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