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的软文:为什么你的课需要反复打磨?
磨课的软文:为什么你的课需要反复打磨?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花了好几个小时备课,结果上课的时候学生一脸懵,甚至还有人打瞌睡?或者你精心准备的线上课,发布之后反响平平,完课率低得可怜?
问题到底出在哪?是内容不够干货?还是表达不够生动?
其实啊,很多时候不是你讲的东西不好,而是你没有“磨课”。
一、什么是磨课?它真的有用吗?
磨课,说白了就是把一堂课反复修改、调整、试讲、再优化的过程。就像打铁一样,千锤百炼才能出好钢。
那它到底有没有用?
我自己一开始也怀疑:课不就是讲清楚就行了吗?干嘛反反复复折腾?
但后来带过几次训练营之后才发现:不磨的课,真的会翻车。哪怕你觉得自己逻辑很顺,一到实际场景就可能出现各种bug——比如某个案例学生听不懂,或者互动环节根本没人响应。
举个例子:
我之前做了一节写作课,自己觉得结构特别清晰。结果试讲时学员反馈:“你讲的那个方法太理想化了,我根本用不起来。”
后来我改了三次案例,补充了阶梯练习,那一节就成了整个课程里评分最高的部分。
所以说,磨课不是自我感动,而是以用户听得懂、学得会为目标去迭代。
二、磨课到底磨什么?
很多人以为磨课就是背熟讲稿、练语气,其实远不止这些。真正要磨的是这些方面:
- 内容结构:是不是逻辑一环扣一环?有没有冗余或者跳步?
- 案例选择:例子是否贴近学员的真实场景?能不能引发共鸣?
- 表达方式:语言是否白话?抽象概念有没有用比喻或故事化解?
- 节奏感:该慢的地方是否留足了理解时间?高潮部分有没有突出?
- 互动设计:提问是否巧妙?练习是否能当场巩固知识点?
三、具体怎么操作?分享我的“五步磨课法”
说了那么多,到底怎么磨?我自己总结了一个土方法,没啥高大上的术语,但挺实用:
- 写初稿,别纠结:先把你想讲的内容大胆写出来,别管细节;
- 自我试讲一遍:录音或录视频,回听时注意哪里卡顿、哪里啰嗦;
- 找1-2人试听:最好是目标用户,记录他们的困惑点和提问;
- 修改重点段落:针对反馈最集中的部分重写案例或更换讲法;
- 最后整体顺一遍:关注衔接和节奏,删除一切不必要的术语。
?注意: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好几轮……别怕麻烦。好课真的是改出来的。
四、磨课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情绪设计
很多人埋头磨内容,却完全忽略了“情绪”也是课的一部分。
你想啊,如果一整节课都是干货堆砌,没有起伏、没有故事、没有共鸣点,学员是很容易疲劳的。所以磨课也要磨情绪线:什么时候该轻松一点?什么时候该严肃?哪个案例可以加点幽默?
比如说,讲到难点之前可以先插一个失败自嘲的段子,缓解学员的紧张感;在重点结论处放一个真实学员的成功故事,增强信心。
不过话说回来,情绪设计这个事儿挺主观的,我也还在摸索……到底多少比例的笑点或故事是合适的?可能还得看具体的课题和受众。
五、常见误区:别把磨课变成自我重复
注意!磨课≠同一群人反复听你讲同一版内容。那样最多只能练熟练度,但没法真正优化内容。
最好每次试讲找不同背景的人听,才能收集到多样反馈。
另外,也别光埋头苦磨,偶尔跳出细节看整体:这堂课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指向这个目标?
六、磨完了之后呢?别忘了追踪实际效果
课上线了还不是终点。真正有用的磨课应该包括课后复盘:看学员的完成率、作业数据、提问集中在哪……
这些行为数据比口头反馈更真实。
比如如果发现很多人反复拖回某一小节观看,可能说明那里讲得还是不够清楚。
这些观察或许暗示课程还有优化的空间,但也得承认——有些问题不到真实场景中暴露不出来,咱也不能太追求完美主义。
写在最后
磨课其实是一个“把自己打碎重来”的过程得不断否定自己、调整、再尝试。
它累,但真的值得。
毕竟,课不是讲给自己爽的,而是为了让别人真正发生改变。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