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软文:刻在石头上的内容营销,到底有啥用?

石碑软文:刻在石头上的内容营销,到底有啥用?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路边一块破石头,上面刻几个字,居然也能算“广告”?而且这种广告存在了上千年,到今天还没死透?甚至,有些品牌还专门花大价钱去做?这玩意儿不就是古代版的“牛皮癣”小广告吗?凭啥能活这么久?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听起来特古董,但实际上贼有意思的东西——石碑软文


一、石碑软文到底是个啥?

说白了,石碑软文就是在石头上刻字写文章,目的却不是记录历史,而是为了打广告、做宣传。你别笑,这可是老祖宗玩剩下的高级营销手段。

比如,你路过某个景区,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某年某月,XX公司捐资修建此路,方便行人,积德行善”——你看,这不就是变着法儿告诉你“我这公司有钱又善良”吗?虽然话是好话,但目的还是让你记住它。

那问题来了:都202X年了,为啥还有人用这么“土”的方法?

1. 石头,是一种心理重量

你想啊,什么东西你看一眼就觉得“靠谱”?是手机上唰唰乱滑的推送,还是印在纸上、刻在石头上的字?石头自带一种“永久感”和“权威感”,它不像电子屏幕会没电、会卡顿,也不像纸张会被扔掉。它就在那儿,风吹日晒也不动,这种物理属性反而给人一种“这内容绝对真实”的心理暗示。

  • 视觉冲击力强:一大块石头立那儿,你很难不注意;
  • 信任度极高:人都觉得,能刻上石头的东西,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能是瞎说的;
  • 存活时间超长:网络内容可能几天就没了,石碑能放几十年甚至更久。

二、石碑软文,为啥到今天还没被淘汰?

你可能会说,现在都是短视频、信息流广告了,谁还看石头啊?哎,这话对也不对。因为石碑软文其实是一种“反互联网节奏”的传播

互联网信息太快太杂了,人反而会怀念一种“慢的”、“重的”、“确定的东西”。就像你吃惯了外卖,偶尔也会想啃一口扎实的馒头。石碑就扮演了那个“馒头”的角色——不花哨,但管饱,还能顶很久。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立块碑在那儿……具体哪种类型的品牌更适合这样做,其实也没个绝对标准,得看具体情况。

2. 案例:那些你看过却没意识到的“碑”

举个例子,某矿泉水品牌在水源地立了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他们的水源保护誓言和水质数据。游客拍照打卡发朋友圈,这波传播是不是就完成了?这块石头不仅成了实体广告牌,还成了品牌故事的载体,比单纯在电梯里贴张海报高级多了。

再比如,很多大学校园里都有“校友捐赠碑”,上面刻满名字。这既是感谢,也是一种……呃,隐性的激励(暗示后来的校友:你看,你也该捐了)。这种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三、现代人怎么做石碑软文?

你以为现在刻碑还是拿锤子凿子叮叮当当?早不是了!现在的石碑软文,玩法更多元:

  • 材质升级:不一定是真石头,可能是金属、玻璃、甚至电子屏仿石质感;
  • 互动设计:加上二维码,一扫就能看视频、参与活动,传统和现代立马联动;
  • 场景植入:不在景区,而是在商圈、艺术展、地铁站,用“石头”的形式制造反差感。

3. 核心:内容还是王道

形式再花哨,内容拉垮也白搭。石碑软文的核心,依然是“软文”那部分——怎么把广告说得不像广告?怎么让读者看了不反感,反而觉得有点意思?

  • 别吹得太猛,真诚点;
  • 带点故事性,比如品牌创业故事、用户感谢故事;
  • 提供点价值,比如刻个小知识、一句有意思的话,让人愿意停下来看。

四、总结:石碑软文的未来会怎样?

其实吧,这种东西不会成为主流,但也不会消失。就像现在人用电子邮件了,但还是会有人手写信件一样,它是一种补充,一种强调,一种“重量级”的表达

或许它暗示了人们内心始终存在的一种需求:在虚拟泛滥的时代,我们反而更渴望一些摸得着、看得见、能长久留存的东西。而石头,恰好满足了这种渴望。

所以下次如果你再看到一块刻字的石头,别急着走开,停下来看看——说不定,你正在阅读一篇跨越了千年的“硬核软文”。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