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全是广告软文小说?深度剖析内容生态变迁

【文章开始】

知乎全是广告软文小说?深度剖析内容生态变迁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刷知乎,就像走进了一个大型露天市场?到处都是吆喝声,想找点实实在在的干货,得扒开一层又一层的广告和软文。以前那个“认真回答问题”的知乎,难道真的回不来了?


从精英聚集地到流量战场

记得早几年的知乎,那真是…高质量代名词。随便点开一个问题,底下都是行业大佬、专业人士在那认真分享经验,数据翔实逻辑清晰。但现在呢?你刷十分钟,可能碰到的是:

  • “有哪些惊艳好用的生活小物?” ——点进去一看,整篇都是某品牌产品的推广;
  • “年入百万是种什么体验?” ——开头还挺真实,中间突然开始推荐理财课;
  • “有什么好看的小说推荐?” ——结果全是引流到外部平台的连载小说片段。

不是说不能有广告,但当广告伪装成回答、小说冒充成经验,整个社区的氛围就变味了。


为什么知乎会变成这样?

我们先问自己:知乎不知道用户反感这些吗?他们肯定知道。那为什么还这样?

说白了,平台要活下去就得赚钱。纯粹的问答很难变现,但广告、商业合作、内容分销来钱快。尤其是信息流广告和软文,插入在回答中,你看得不明显,但平台和创作者都能分到收益。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全是平台的锅。用户习惯也变了啊,现在有几个人愿意静下心来写三千字深度分析?大家更爱看故事、吃瓜、短平快的内容,算法也就顺势推这些了。

但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真干货没人看,软文小说流量高 → 创作者都去写软文 → 用户越来越觉得知乎“水” → 真正专业的人逐渐离开。


软文、广告、小说:到底怎么分辨?

也不是所有带推广的内容都是坏的。有些确实能提供信息增量。但怎么区分呢?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 警惕高赞低评论的回答:如果点赞很多但评论区都在说“又编故事”“软广吧”,那就要小心;
  • 账号行为模式:点进作者主页,如果ta所有回答都在推同一类产品、或所有“经历”都极度戏剧化,大概率是营销号;
  • 内容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很多小说式回答会刻意制造情绪冲突,但细节模糊,比如“我年入百万但不说行业”“我朋友被欺负最后逆袭但不说过程”。

当然啦,具体某些账号是不是软文,其实我们也很难百分百断定——毕竟现在软文写得越来越真了,甚至有些机构会专门培养“人设号”,长期运营模仿真实用户。这方面我的判断方法也未必完全准确,大家酌情参考。


用户们为何一边吐槽一边继续刷?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骂知乎的人越来越多,但日活用户其实并没减少太多。为什么?

  • 习惯性依赖:很多人还是把知乎当搜索引擎用,比如查某个产品靠谱吗、某个学校怎么样,虽然答案可能软,但总比没有强;
  • 娱乐需求:有些人就爱看狗血故事、虚构经历,当小说平台用也挺香;
  • 社区黏性:早期用户积累了很多关注关系,舍不得离开。

说白了,我们抱怨的不是广告,而是广告被包装成内容。如果平台明确标注“广告”“推广”,用户反而会更宽容。


所以,知乎还有救吗?

虽然目前问题很多,但我倒不觉得知乎会彻底凉掉。它依然是中国互联网上高质量内容密度最高的平台之一,只是需要更努力地平衡商业化和内容质量。

最近知乎也在尝试一些调整,比如:

  • 强化“专业认可”机制,鼓励真实专业的回答;
  • 对虚构内容进行标注,提醒用户区分;
  • 限制低质营销号的流量分发。

…效果还有待观察。但至少说明平台也意识到问题了。


写在最后:我们用户能做什么?

作为用户,我们其实也不是完全被动。比如:

  • 用脚投票:多给真诚回答点赞评论,减少对软文的互动;
  • 主动使用屏蔽功能:拉黑重复推送的营销号;
  • 合理调整预期:别把知乎当“纯洁的乌托邦”,它本质上是个商业公司。

或许暗示,未来的知乎会变成一个“混合型内容场”——既有广告也有干货,既要赚钱也要口碑。至于它到底会走向哪一边…咱们还得一起看着。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