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时的软文:我们到底在读些什么?
【文章开始】
看书时的软文:我们到底在读些什么?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网上兴致勃勃地读一篇“深度好文”,一开始被它的标题吸引,觉得内容也挺有意思,但读着读着……不对劲啊。怎么突然就开始推荐某个课程、某本书,或者某个产品了?这时候你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一篇软文。
但等等,先别急着关掉。我们今天就聊聊,为什么这些“看书时的软文”总能轻易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甚至让我们心甘情愿地读下去?
软文到底是什么?它和普通文章有啥不一样?
简单来说,软文就是一种“伪装”起来的广告。它不像传统广告那样直接喊“买我!买我!”,而是披着有用、有趣内容的外衣,悄悄地把商业目的塞给你。
- 普通文章:目的就是分享信息、知识或观点,比较纯粹。
- 硬广:目的非常直接,就是促销,一眼就能认出。
- 软文:处在两者之间,用内容吸引你,最终是为了影响你的想法或行为。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纯粹的“普通文章”好像越来越少了,很多东西多多少少都带点软文的性质,这或许暗示着我们的阅读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为啥我们明明讨厌广告,却还是会看软文?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嘴上说着讨厌广告,但数据却显示,一些做得好的软文阅读量和转化率惊人地高。这是为啥?
首先,它提供了“价值”。一篇教你如何选书、如何高效阅读的软文,即便最后推荐了某个阅读器或课程,但前面的干货内容确实让你学到了东西。你觉得“赚到了”,对后面的广告容忍度就高了。
其次,它讲“故事”。人类天生就爱听故事。一篇软文如果从一个真实(或看起来很真实)的故事入手,比如“我是如何通过一年读100本书实现人生逆袭的”,就能瞬间拉近和你的距离,让你产生信任和共鸣。
最后,它解决了“痛点”。它精准地抓住了你的焦虑和需求——比如时间不够、读书效率低、不知道读什么好书——然后看似“无意”地提供了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恰巧就是它要推广的产品。
当然,它的具体转化机制可能比我说的要复杂得多,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高手是怎么写软文的?几个常见的套路
看多了,你大概也能总结出一些门道。一篇能让人看完甚至买单的软文,通常有这么几个特点:
- 标题抓人眼球:用问句、数字、或者颠覆常识的观点,让你忍不住想点开。比如《读完500本书后,我发现九成的人都在无效阅读》。
- 开头引发共鸣:迅速描述一个你正在经历或非常熟悉的痛苦场景,让你觉得“对对对,我就是这样!”,然后自然而然想看他怎么说。
- 内容真的有料:中间部分确实会分享一些干货、技巧或独特的见解,建立专业感和信任度。这是整个软文的“糖衣”。
- 转折无缝衔接:从分享知识到推荐产品,这个转折非常关键。通常是“我自己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行,直到遇到了XX”、“原理就是这样,但要自己做很麻烦,正好有个现成的工具……”。
- 行动号召自然:最后的推广不会很生硬,常常是限时优惠、限量名额等,制造一点紧迫感,让你更容易冲动下手。
作为读者,我们该怎么看待软文?
完全避开软文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一棍子打死说所有软文都是坏的,也挺片面的。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
- 保持清醒:在读任何“干货”、“攻略”类文章时,心里稍微提个醒:这有可能是篇软文。它想卖给我什么?
- 剥离着看:重点吸收它前面分享的客观知识和方法,这部分往往是有价值的。对于后面的产品推荐,则要保持警惕,独立判断自己是否需要。
- 多方验证:如果它对某个产品夸得天花乱坠,别急着相信。去其他平台看看真实用户的评价,货比三家总没错。
- 关注动机: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纯粹为爱发电,还是另有目的?想清楚这个,你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内容。
说到底,软文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没有好坏,看用它的人和我们这些看的人怎么去对待它了。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