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儿子吃饭,远不止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文章开始】
带儿子吃饭,远不止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周末了,想着带娃出去吃顿好的,结果小家伙不是盯着手机就是闹脾气,一顿饭下来,钱没少花,气也没少生。最后你心里直嘀咕:这到底是图个啥?就为了让他吃饱?好像……不对吧。
我也是这样。后来我才慢慢咂摸出味儿来,带儿子吃饭,真不是简单地喂饱他。这里头的门道,比我想的深多了。
一、我们为啥总执着于“带他去吃好的”?
首先得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想带他去下馆子?是因为自己懒不想做饭?还是觉得这是一种奖励?或者,就是一种……习惯?
我自己反思了一下,大概有这几层原因:
- 一种补偿心理:平时工作忙成狗,陪他的时间太少,就想着用“吃顿好的”来弥补一下,好像这样就能把缺失的陪伴一块儿补上。
- *创造一个纯粹的相处空间*:在家里,干扰太多了。电视、玩具、还有永远做不完的家务。但在餐厅里,桌子就那么点大,手机收起来,你们只能看着对方,不得不聊天**。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尴尬。
- *想让他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从餐桌开始认识世界,或许是个不错的起点。** 带他尝尝不同风味的菜系,见识不同的用餐礼仪,这本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不过话说回来,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很骨感。你精心挑选的餐厅,他可能一点都不买账。
二、理想很丰满,现实…常常咬不动
你想象中的画面:父慈子孝,其乐融融,边吃边聊学校里发生的趣事。
实际上的画面:——“这个我不吃!”“那个好难吃!”“我想玩手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
看,问题来了:怎么把“吃饭任务”变成“亲子时光”?这中间的转换,需要一点小心思。
三、几个让吃饭变得有趣的小窍门
这事儿我也摸索了好久,摔过不少坑,总结出几点还算好用的方法:
-
给他一点选择权:出门前,给他两个餐厅选项让他挑。是吃披萨还是吃中式炒菜?让他参与决策,他会觉得这是“我们”的事,而不是“你”带“我”去的事,抵触情绪会小很多。
-
把点菜变成游戏:别自己大包大揽地把菜都点完了。把菜单给他,教他看,让他指着图片点一个他“觉得”会好吃的菜(哪怕最后踩雷了,也是一种共同经历嘛哈哈)。
-
聊天,但别查户口:别一上来就“考试考了几分?”“作业写完了没?”,瞬间冷场。聊聊眼前的菜,“你觉得这个吃起来像什么?”“我们下次要不要试试那个看起来怪怪的菜?”从轻松的话题开始,慢慢聊开。
-
*以身作则最重要*:如果你自己机不离手,却要求他专心吃饭,这恐怕有点难。** 咱们自己得先放下手机,他才会觉得,哦,现在是真的要认真吃饭和聊天的时间了。
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吃一家本帮菜。他对着一盘油光锃亮的红烧肉皱眉头,死活不肯尝。我没强迫他,自己夹了一块,故意吃得特别香,然后说:“哎呀,这个肉好像漫画里那种吃了会力气大增的宝物啊!”他一下子来了兴趣,试探性地咬了一小口……然后,那盘肉大半进了他的肚子。现在这成了我们之间的一个梗。
所以你看,吃饭时的互动和记忆,远比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持久。
四、所以,到底图个啥?
绕回最开始的问题。我们带儿子吃饭,图的是什么?
图的不是他那一声“好吃”,虽然听到了会很开心。
图的更不是把他喂饱,家里煮碗面也能饱。
我们图的,是那段专属于父子俩的、不被干扰的时间;是那个共同尝试新事物、甚至共同“踩雷”的冒险过程;是那种通过食物慢慢建立起来的、默契的联结感。
这种共同经历所沉淀下来的东西,会慢慢变成你们之间的暗号,变成他长大后也不会忘记的“家的味道”。具体这些经历是如何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其内部的深层机制我说不清,但它的确在发生。
所以,下次再带儿子出门吃饭时,别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放轻松点,把它看作一次小小的冒险,一个只属于你们俩的迷你旅程。目的地是哪家餐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又一次一起在路上。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