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过六一儿童节,是幼稚还是治愈?
【文章开始】
大人过六一儿童节,是幼稚还是治愈?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六一儿童节的朋友圈,晒娃的好像变少了,反而是一群“超龄儿童”在狂欢?晒礼物、晒红包、晒游乐园自拍,理直气壮地喊着“今天我也要过节!”……这到底是怎么了?是我们集体变幼稚了,还是这背后,有点别的什么原因?
一、为什么大人非要蹭孩子的节日?
首先得问,大人过六一,图个啥?是真的想抢小朋友的风头吗?当然不是。其实吧,这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和自我补偿。
想想看,成年人的世界标配是什么?是KPI、是房贷、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一地鸡毛的琐碎。每天戴着“成熟”的面具,扮演着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真的太累了。
而“儿童节”这三个字,就像一个开关,瞬间把我们拉回到那个最简单快乐的频道。它代表的是:
* 无忧无虑: 没有需要熬夜赶工的方案,只有担心动画片能不能准时开始的“烦恼”。
* 容易满足: 一根棒棒糖、一个纸风筝,就能换来一整天的哈哈大笑。
* 被允许犯错: 摔倒了可以大哭,会有大人跑来哄你。
所以,大人过六一,过的不是节日,而是对那种状态的短暂重温。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心理疗愈,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直气壮的借口,去放下面具,做一会儿简单的自己。
二、这仅仅是为了怀旧吗?
怀旧肯定是其中一部分,但如果你觉得只是“回忆杀”,那就想简单了。这股风潮的兴起,和整个社会的情绪变化是分不开的。
近几年,大家谈论“焦虑”、“内卷”、“精神内耗”这些词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普遍的压力环境下,人们会本能地去寻找确定性的、安全的、简单的快乐来对冲压力。儿童节所关联的童年回忆,恰恰完美符合这几点。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救。通过主动选择沉浸在简单的快乐里,来给高压的大脑按一下暂停键。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趋势是否真的能长期有效地缓解压力,其具体机制或许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观察,但它当下带来的即时快乐是真实的。
所以,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温柔反抗。是一种“我知道生活很难,但至少今天,让我歇一歇”的宣言。
三、大人怎么过六一,才不算瞎凑热闹?
那是不是发个朋友圈就完事了?当然不是。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地投入到那份“幼稚”的快乐中去。这里有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 兑现童年的“承诺”:小时候买不起的玩具、舍不得吃的餐厅、特别想去但没去成的地方……现在你有能力了,去兑现它!给自己买一个心心念念的乐高,或者去一次迪士尼,这种自己满足自己的感觉,特别棒。
- 做一些“无用”的事:放下手机,花一个小时拼图、看一集动画片、或者就是发呆。专注地做一件没有实际功利目的、纯粹为了开心的事,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 和能让你放松的人一起过:找你那些最不需要你“装”的朋友,一起去做点孩子气的事,比如去游戏厅抓娃娃,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水仗,笑声绝对是最好的解压药。
- 允许自己“不成熟”:最重要的是心态,在这一天,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我有快乐和幼稚的权利。别管别人怎么看,你开心最重要。
四、所以,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说到底,大人过六一,根本不是什么“装嫩”或者“矫情”。它背后是一种非常真实和普遍的情感需求:我们在努力长大的过程中,也需要偶尔回头,去拥抱一下那个被我们留在过去的内在小孩。
这是一种情感的补给。充电一天,然后更好地回归生活,去战斗。
它或许暗示了现代成年人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我们在通过一种共谋的方式,集体创造一个新的“节日”,来安放那份无处安放的疲惫和渴望。
所以,下次看到你那位平时一本正经的同事,在六一那天桌上摆了个卡通手办,别笑话TA。说不定,那是TA给自己准备的“情绪创可贴”呢。
六一儿童节,从来不只是孩子的专利。它是给所有心里住着孩子的人,一个共同的纪念日。祝你六一快乐,永远快乐。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