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软文创作指南:接地气的企业故事这样写

员工软文创作指南:接地气的企业故事这样写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领导总在群里、公号上发那种“奋斗到深夜的灯光”、“默默坚守的背影”?看着好像挺燃,有时候又觉得...怪怪的?这种,就是典型的员工日常软文了!它到底有啥用?咋写才能不让大家觉得是假大空?

员工软文?不就是给公司和老板脸上贴金吗?

啧,这么理解可就太片面了。它当然希望展示好的一面,但本质上,员工软文是记录普通人的工作瞬间。不是非得歌颂“劳模”,也不是专门给谁背书。它的核心是什么?是平凡岗位里的闪光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支持。就像我们组的小李,去年他花了好几个月解决那个老旧系统的兼容性问题,过程焦头烂额,最后成了,那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写出来就很有力量,比喊口号“我们最牛”强多了。

它想回答的是:我们的工作,除了拿工资,还有啥意义?谁在付出?谁值得我们一句“辛苦了”?虽然...老板肯定希望它能激励士气、打造文化啥的,不过话说回来,员工看了要是直撇嘴,那效果就南辕北辙了嘛!


创作难啊!太假被嘲,太真又说没亮点?

对!这就是最难搞的地方!写得像英雄事迹,恨不得让主角头顶圣光,员工们看了只会觉得:“又画饼了”,“这说的是我吗?”。写得太平淡,比如“小王今天按时上班”,嗯...连隔壁老王都不想看。

关键在于真实性和共鸣点。你看我们公司之前尝试的那个案例:

后勤老张,为了改善食堂伙食(大家吐槽N久了),他自己跑去菜市场调研了一个礼拜,跟好几个菜贩子砍价砍到喉咙冒烟,还找了几个爱做饭的同事组成“尝菜团”。最后还真把午餐水准提上来了。写这个过程的波折、沟通的难点、最后大家的一句“老张真行”,这种故事,谁听了不觉得踏实、暖心?大家认可老张,也就认可了改善的努力。真实细节过程波折,才是打动人心的燃料。

不过这里暴露我一个盲区哈,像销售岗的“签单王”故事,如何避免写成个人炫技秀又突出团队配合?具体操作我一直没摸到完美模板,真得看团队氛围和当事人性格。这机制挺微妙的...


那到底咋写?别整虚的,上干货!

说实话,我自己也踩过坑,开始写那些东西,自己都觉得脸红。后来慢慢摸索,大概这几个点最有效:

  1. 挖,别编! 放下架子去聊。找个角落、一杯咖啡(奶茶也行),请主角聊聊“最糟心那会儿”、“怎么搞定那个难缠客户的”。用对话本身的语言来还原,比编造什么“他心中默念公司愿景”强一百倍。
  2. 写“小”,别总想着“大”。 写他桌面上一盆养了三年的绿萝(哪怕有点蔫儿),写他电脑屏幕一角贴着的便利贴(歪歪扭扭写着提醒事项),写他某个习惯性的小动作(比如遇到难题总喜欢转笔)。具体的场景和物品,比空洞的“爱岗敬业”标签有用得多。
  3. 少结论,多事实! 别动不动就“充分体现了...”、“彰显了...”。直接说事:“为了这个报表数据能对上,她凌晨三点还在邮件里跟总部核对,硬是找到了三处数据源头的错位”。读者自己会品出这体现的是责任心和严谨吧?不用你总结,真的!
  4. *平凡岗位也能发光*: 司机、清洁、前台、库管...他们的工作维系着整个组织的运转,他们的故事往往最能体现团队的温度。

对了,情感要克制。可以感动,但别煽情搞得太狗血。写得泪汪汪的,不如一个朴实的“他笑了笑,说没啥,应该的”来得自然打动人。或许暗示,这种真实接地气的表达,更能悄悄融化团队间的隔阂?效果嘛,总比硬喊口号好。


最后一点啰嗦:写给谁看?

别光想着给老板和客户看!最核心的读者,其实是我们的同事。写出来的东西,他们能点头、能记起某个相似的瞬间、能会心一笑,甚至能低声吐槽一句“这次写的还行啊没那么假”,这就是成功。如果写出来,员工偷偷点赞转发到朋友圈,觉得“这说的是我们的人,还挺好”,那领导层推广企业文化的初衷,不就顺带也实现了吗?

说到底,员工日常软文,就是记录真实工作中那份热气腾腾的人情味和努力劲儿。把它写活了,大家才愿意看,公司也才有真正“值得传播”的好故事。总之一句话:写软文也得讲良心!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