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软文:你被套路时,为啥还看得津津有味?
吐槽软文:你被套路时,为啥还看得津津有味?
【文章开始】
等一下,手机屏幕里那篇推广文也太假了吧?开头就是“月薪三千的我,靠它三个月逆袭百万”,配图是咖啡杯旁放了块金砖……就离谱!这味儿也太冲了。 可你说邪门不邪门?手指头它不听使唤,偏偏就点进去了,还一路滑到底,看人家怎么“编”。这事儿,你我肯定都干过。到底咋回事?为啥明知是坑,咱还跳得这么欢实?
吐槽软文是啥?先给它“上户口”
说白了,这就是高级广告,披着段子、抱怨、甚至骂街的外衣。 它核心就一个目标:让你记住某个产品。但它聪明啊,不像硬广那样杵你脸上喊“买买买”。它跟你装“自己人”,好像跟你站一队,一起吐槽老板、一起感慨赚钱难,然后话锋一转:“哎,说到这个,最近我发现个好东西…”。
为啥身体这么老实?明知套路还爱看?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挺有意思的:
- “发现猫腻”的优越感? 认出一篇“假软文”,感觉自己贼聪明:“哈!我就知道!这又是广告!”这种“拆穿”的快感,有点像小时候找茬游戏的胜利。
- “免费段子手,不亏!” 写得好点的吐槽软文,自带槽点和笑料。当个乐子看,好像也值回票价了对吧?至于最后是否真的种草了产品,那就……再说呗。
- “找组织”的错觉? 看着文章说“打工人太苦”、“租房被坑”,哇,简直是世另我!瞬间感觉被理解了,好像加入了个啥神秘组织。虽然……说实在的,结尾大概率还是要掏你钱包的。
- “看它怎么编”的猎奇心: 像追连续剧似的,就想看看它能把故事编到什么程度,套路能有多深。这种“带批判心态的围观”,本身就有点魔力。
拆!爆款吐槽软文的经典“配方”
别以为套路有多新奇。看多了,你都能预言剧情走向:
- “惨兮兮”开头定律: 十篇有八篇,开局必卖惨。“实习期工资2500,交完房租只能啃馒头”、“被房东扫地出门”、“痘痘烂脸到不敢出门”……情绪拉满,共鸣先搞起来。(嘿,咱这月薪三千的眼泪,不流白不流?)
- “神转折”玄学登场: 在主角快要活不下去的瞬间!“偶然间!!”“闺蜜/兄弟强塞给我一个链接/一瓶精华液/一个课程…”。东西贵吗?当然不贵!“还不到一顿火锅钱!”
- “效果吹爆”不偿命: 效果必须起飞,必须炸裂!“三天痘痘消干净”、“七天瘦成闪电”、“一个月客户追着加薪”…时间短,效果强到违反生物学常识。至于副作用?不存在!评论区全是“后悔怎么没早买!”
- “伪素人”遍地走: 配图多是高P氛围感照片,评论一片和谐夸赞。哪儿来那么多“自来水”?不过是品牌请的水军罢了。 不信你仔细看看,评论语气都高度一致,点赞时间扎堆儿出现。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有些真实用户也爱模仿这种调调发帖,真假更难辨了。
- “反套路的套路”: “说实在的,市面上广告太多了,烦死了!”“我就直说了吧,这是广告!”先自曝卡车卸掉你防备,再开始正式表演,玩的就是个攻心计。
吐槽软文真能忽悠人下单?这账算得清吗?
这里就得说实话了。你说它们到底骗了多少真金白银?具体转化数字商家藏着掖着啊,普通用户哪儿知道。 平台流量倒是实打实赚翻了。用户留言互动、分享讨论,算法一看“哟,热度高!”啪!推送加码,曝光裂变。越多人点进去“找槽点”,越是中了流量圈套。 至于实际带货能力?或许是暗示这种模式依旧有效,毕竟各大品牌依然乐此不疲地在投。想想那些无处不在的“租房中介逆袭爽文”或“烂脸救星”故事吧。
咱看的是文,还是看穿后的优越感?
其实冷静想想,你是在欣赏创意,还是单纯享受“智商碾压广告商”的幻觉?看穿套路本身带来爽感,但商家也利用你这种“爽感”完成了传播指标,这还真是…双方各取所需?
这种消费内容的习惯,本身或许就是一种奇特的现代“娱乐”。下次再点开一篇夸张到离谱的“逆袭文”,不妨笑笑,点个赞,甚至转给朋友一起吐个槽。你的每一个“吐槽”,都在暗中替人做推广呢。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二维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