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用的软文,到底有啥用?

【文章开始】

吃的用的软文,到底有啥用?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一篇讲“厨房神器”的文章,看着看着……哎?我怎么就下单了?或者读了一篇介绍“超级食物”的推文,转头就去超市里找同款了?没错,你大概率是碰到“吃的用的软文”了。但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为啥我们明明知道是广告,还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甚至想买?今天咱就来唠明白这个事儿。


软文不就是藏着掖着的广告吗?

对,但也不全对。说它对,是因为软文的终极目的确实是推广产品,让你产生“啊,我好需要这个”的冲动。说它不全对,是因为……嘿,现在的软文早就升级了,它不跟你硬来,它跟你“交心”。

它不像传统广告那样扯着嗓子喊“买我!买我!”,而是先给你讲故事、摆现象、分享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它不会直接说这个燕麦多好吃,而是会说:“作为一个996的打工人,我是如何用5分钟一碗燕麦杯拯救了每个匆忙的早晨……” 你看,它先跟你共情,让你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么!”,然后顺其自然地引出产品作为“解决方案”。

所以,核心问题:我们为啥会吃这一套?
* 因为它提供了价值:一篇好的吃的用的软文,本身就像一篇 mini 版的生活攻略或科普文。它告诉你哪种厨具真的不粘锅,哪种食材真的低卡健康,你哪怕不买产品,也好像学到了点东西。
* 因为它构建了场景:它会把产品嵌入到你熟悉的、渴望的生活场景里。你不是在买一个碗,你是在买“一人食的仪式感”;你不是在买一包零食,你是在买“周末追剧的惬意时光”。
* 因为它信任感更强:比起王婆卖瓜的品牌自夸,由某个你有点好感的博主、“素人”体验官写出来的使用感受,感觉上更真实,更值得信赖,虽然他们可能也是合作的啦。


好的“吃的用的软文”长啥样?

不是所有软文都能让人买账。一篇能打动人心的软文,通常有几个特点:

  • 标题抓人,但不“标题党”:比如“我居然在厨房找到了减压秘诀……”,你会不好奇?
  • 内容有干货,不是纯吹嘘:通篇都是“好吃!好用!买它!”,你会立刻关掉。但如果说“这个锅之所以不粘,是因为用了某某涂层,但话说回来,这种涂层用久了需要注意养护……”,有知识有提醒,就显得特实在。
  • 有真实的体验细节:“这个空气炸锅烤红薯,200度30分钟,中间不用翻面,出锅后皮肉轻松分离,甜得流蜜”,这种细节比“烤红薯很好吃”有说服力一万倍。
  • 图片或视频好看“吃的用的”极度依赖视觉刺激。拍得让人流口水、让人向往,成功率就高了一大半。

不过话说回来,这东西的效果也很难一概而论,具体哪种叙事方式最能戳中人,这个机制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毕竟人的喜好太复杂了。


我们作为读者,该怎么看这类文章?

明知是软文,我们该怎么保持清醒又不错过好东西呢?这儿有几个小 tips:

  1. 看推荐理由是否具体:如果通篇都是形容词(“惊艳!”“绝了!”),却没有具体怎么好用、怎么好吃的细节,就要打个问号。
  2. 多方求证:被种草后,别急着下单。去电商平台看看“问大家”和带图的真实评价,尤其看看中差评说的是啥,自己能不能接受。
  3. 想清楚是不是真需要:问自己:没有它,我的生活真的会很不方便吗?还是只是那一刻很想要?区分“需要”和“想要”,能帮你省下很多钱。
  4. 关注博主长期口碑:如果一个博主什么都夸,接的广告又多又杂,那他的推荐力度就要打折。而那种爱惜羽毛、推荐东西比较谨慎的博主,通常更靠谱一点。

总结一下

所以,“吃的用的软文”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躲不开的一种信息形式了。你说它全是套路吧,它有时候确实能给我们提供有用的生活参考;你说它真诚吧,它背后确实藏着商业目的。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个儿。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带着思考去阅读,而不是带着钱包去冲动。能从中打捞到真正改善生活的好物,那就算没白看;如果一眼识破然后划走,那也是个小小的胜利,对吧?毕竟,咱的注意力和时间,也挺值钱的。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