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梯田团建:一场洗涤心灵的团队之旅
【文章开始】
云和梯田团建:一场洗涤心灵的团队之旅
你有没有想过——团建除了吃饭KTV和尴尬的破冰游戏,还能有什么不一样的可能?我们是不是已经默认“团建=走过场”了?直到上个月,我们部门去了趟浙南的云和梯田…回来之后好多同事居然说,这是入职几年来第一次觉得…团建真香?
一、为什么偏偏是云和梯田?
先不说别的,你想象一下:大家平时在办公室对着屏幕噼里啪啦,突然换到一个海拔千米、云雾缭绕、满眼绿意的梯田景观里——那种反差,本身就有点治愈,对吧?
但云和梯田吸引我们的,还不只是风景。它背后那种人类顺应自然、层层耕耘的智慧,好像莫名就跟我们做项目、搞协作的精神…有点相通?
- 层次感与协作象征:梯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层一层、一代一代人慢慢修出来的。这就像我们做一个大项目,也得拆解任务、分阶段推进,每个团队守住自己的一层,最后整体才壮观。
- 远离城市,真正“脱离”工作语境:跑得足够远,大家才不会一下班就想着回房间刷手机。在那种环境里,人自然而然会开始聊天、散步、看星星…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反而能促进很多真诚的沟通。
二、在梯田团建,到底能玩些什么?
肯定有人嘀咕:跑去山沟里,除了看风景还能干嘛?不会很无聊吧?
嘿,这你就想错了。云和的玩法,比我们预想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很多项目真的能让人“动起来”又“笑起来”,不是那种强行的尬玩。
- 团队徒步与摄影挑战:我们是分组走的,每条路线略有不同,最后要到指定观景台汇合。过程中设置了几个打卡点,需要团队一起拍创意合照——这个过程,天然就需要沟通、协作和一点搞怪精神。
- 农耕体验:一起下田劳动:这个环节起初有人嫌弃,但真踩进泥里之后,反而成了高潮。插秧、摸鱼、梯田拔河…弄得浑身是泥,但笑声也没停过。这种共同完成一件“有点难但很有趣”的事,带来的成就感是会议室里永远得不到的。
- 当地民俗合作:学做畲族彩带:我们请了当地畲族阿姨教大家编织传统彩带,每组合作完成一条。最后把大家的作品拼起来,成了挺有意义的纪念品。沉浸在这种慢手艺里,心也会静下来。
三、团建之后,团队真的变了吗?
说实话,去之前我也怀疑:玩一趟就能改变啥?回来上班该咋样还咋样吧?
但回来看……好像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并不是说立刻业绩暴涨,而是某种“氛围的松动”。比如——
- 以前开会不说话的同事,现在也能偶尔插句话开玩笑了;
- 跨部门沟通的时候,因为一起插过秧摸过鱼,好像对接起来更自然了点,少了很多机械式的“您好”“麻烦您了”;
- 甚至有几个同事回来之后悄悄换了梯田拍的照片做电脑桌面……说“看到就有点放松”。
当然啦,这或许并不能证明一次团建就能彻底改变团队凝聚力,但至少——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让大家在非工作场景中见到彼此鲜活的一面,从而愿意更多一点理解和协作。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变化能持续多久,可能还得看后续工作中的维护,具体怎么延续那种感觉……我也说不太好,还得慢慢摸索。
四、如果你想规划一次云和梯田团建…
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算是踩过点之后的心得:
- 季节选择很重要:最好选春秋两季。春夏看水光潋滟,秋看金黄稻浪,冬天嘛…可能有点冷,景色也相对单调。
- 预留足够时间:建议至少两天一夜,否则太赶了,刚放松就要收心,效果大打折扣。
- 融入当地,别太“游客”:尽量试试住民宿、吃农家菜,甚至傍晚和大家一起散散步、聊聊当地的故事——这种沉浸感才是城市给不了的。
- 设计松散一点,别塞太满:团建不是军训,留点自由时间让大家发呆、拍照、喝杯茶…往往这些瞬间最珍贵。
说到底,团建的目的不是为了“建”而“团”,而是让团队有机会跳出日常的框架,在另一种节奏里重新看见彼此——而云和梯田,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又美又难得的场景。
所以如果你也在头疼团建去哪、怎么搞……或许真的可以试试看。毕竟,谁能拒绝一边看风景一边把团队带好的机会呢?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二维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