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的好软文:为什么越乱的文章越有人看?
一地鸡毛的好软文:为什么越乱的文章越有人看?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是一篇看起来乱七八糟的文章,标题耸动、内容东拉西扯,甚至有点“一地鸡毛”的既视感,但你就是忍不住把它看完了,甚至还顺手点了个赞?更离谱的是,过后你可能都记不清它讲了啥,但当时就是被吸引住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种“一地鸡毛的好软文”到底有什么魔力。
什么是“一地鸡毛的好软文”?
先别急着下定义。我们得搞清楚,这里的“一地鸡毛”不是真的指文章写得烂,而是说它看起来松散、随意,甚至有点碎碎念的感觉。但它又不是真乱——它乱得有节奏,乱得能让你读下去。
自问自答一下:那这种文章为啥能火?
说白了,就是因为它模仿了真实人类的思考方式。人脑本来就不是机器,想东西就是会跳来跳去、会跑题、会突然想到别的。而这种文章恰恰抓住了这种“不完美”,让你觉得:“哎,这作者跟我一样,想到哪写到哪,挺真实的。”
为什么我们偏偏爱看这种“乱糟糟”的文章?
你别不信,这种内容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举个例子:你看到一篇讲“职场焦虑”的文章,如果它整篇都是条理清晰、一二三四列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嗯,有道理”,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但如果它开头先吐槽老板,中间插一段自己昨晚没睡好,最后又绕回来说“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你反而会觉得:“对对对!我就是这样!”
重点来了:这种文章的吸引力在于:
- 不完美,反而更亲切;
- 有跳跃,反而有惊喜;
- 有停顿,反而像聊天。
它不像AI写的那样每句话都精准到位——但恰恰是这种“不到位”,让你觉得作者是活人,不是机器。
写好“一地鸡毛式软文”的三个关键点
虽然看起来乱,但这种文章背后是有逻辑的——或者叫“隐藏的逻辑”。如果你想写,记得把握这几点:
- 开头要勾住人,最好用问题或者反常的现象;
- 中间不怕跑题,但跑完得记得拉回来;
- 结尾不用总结升华,甚至可以说半句留半句。
不过话说回来,具体哪种结构最有效,可能还得看实际情况。我也不是所有类型都试过,这方面机制还可以再深入琢磨。
案例:一篇“一地鸡毛”文是怎么让你一步步看下去的
举个真实的例子吧。我之前看过一篇推荐“懒人拖把”的软文。开头是:“我昨天又和我老公为谁拖地吵起来了……”,然后中间突然插进她家狗打翻水杯的事,接着又说“其实我也不想吵,但就是累啊”,最后才拐到拖把上——说这个拖把怎么省事、怎么好用。
你看,它没一上来就推销产品,而是先跟你共情、讲故事。你根本不会觉得这是广告,反而觉得是朋友在吐槽。
而最关键的是:它没有试图说服你,而是试图理解你。
乱,不代表没有信息量
很多人觉得这种文章水,但其实不是。它只是把信息藏在了“闲聊”里。比如上面那篇拖把软文,其实把产品特点都讲清楚了:轻便、省力、拖得干净——但用的是人话,不是产品说明书。
所以哦,别看它一地鸡毛,该说的它一句都没少。
会不会有人讨厌这种风格?
当然有!喜欢的人觉得真实,讨厌的人觉得啰嗦、没重点。这很正常。写这种文章得看受众:如果是年轻人、喜欢轻松阅读的群体,那效果可能很好;但如果是对着专业人士、需要高效获取信息的读者,那可能就得收敛一点。
所以啦,没有一种写法是万能的,重要的是符合你的读者胃口。
最后几句大实话
其实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也在尽量模仿那种“一地鸡毛”感——不知道你感觉到了没有?比如偶尔跑题、自问自答、说话带停顿等等。
这种文风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讨厌“完美但冰冷”的内容。我们宁愿看有点乱但有人味儿的文字,也不愿意看一篇工整却不像人写的东西。
或许这暗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希望被理解,而不是被说教。
所以下次如果你看到一篇“一地鸡毛”却看得津津有味的软文,别怀疑自己的品味——它可能不是乱,而是另一种精心设计的“好”。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