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到底该不该买,保险公司不会说的秘密是什么?

体检报告上的"建议随访"四个字,是不是看得你后颈发凉?去年我邻居老王查出肺结节,打开保单才发现自己买的是分红型保险,气得当场把业务员送的养生壶砸了。说真的,90%的人根本不懂重疾险的赔付条理,今天咱们就扒开保险合同的糖衣,看一看里面藏着什么炮弹。

健康告知=生死状?你可能已经踩雷
2023年保监会数据显示,重疾险理赔纠纷中67%栽在健康告知。为什么?举一个例子:

  • 五年前体检有甲状腺结节没申报?
  • 十年前住过院但忘了具体日期?
  • 乃至...买保险前两周拔过智齿?

上海李女士的真实案例:出于投保时漏填2018年的乳腺增生记录,2022年乳腺癌理赔被拒。重点是什么?健康告知要精确到年月日,别信业务员说的"小毛病不用填"。


确诊即赔?别被广告词忽悠瘸了
记住这一个公式:
重疾赔付=确诊+特定治疗+存活期
比如说:

  1. 恶性肿瘤:确诊即赔(但甲状腺癌分级影响金额)
  2. 冠状动脉搭桥:必须实际开胸手术
  3. 终末期肾病:规律透析90天以上

去年有个魔幻案例:张先生急性心梗做了微创支架,结局不符合"开胸"条款,30万保额变5万轻症赔付。故此啊,别光看保额数字,条款细节才算是命门


年轻人买重疾险=智商税?
咱们算笔账:
25岁买50万保额:年缴6000×30年=18万
45岁买同保额:年缴1.8万×20年=36万
差价18万够买辆B级车,但多数人拣选赌自己20年不生病——这概率比摇中沪牌还低。

深圳的程序员小吴更精明:23岁买带保费豁免的重疾险,28岁确诊糖尿病获赔后,后续19年保费不用交,保单继续有效。这操作相当于用首年保费撬动终身保障。


带病投保的灰色通道
别急着放弃,这两个冷门方法能救命:

  1. 智能核保:像网购匿名试穿,不留下拒保记录
  2. 人工预核保:提前拿多家保险公司初步结论比价

2023年有个经典操作:乙肝病毒携带者利用三家保险公司预核保,最终找到标体承保的商品。核心是同时启动多家核保流程,避免留下核保痕迹。


本人观点放最后:上个月陪亲戚处理理赔,亲眼看见保险公司的调查员连十年前药房买的感冒药记录都调出来了。建议各位把保单当结婚证对待——签字前瞪大眼睛,签字后锁进保险箱。至于那些把重疾险当理财商品推销的业务员,建议他们改行卖彩票更合适,你说呢?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