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和软文营销到底啥关系?新手必看的避坑指南
"软文和新闻营销是一回事吗?"这一个症结可能让大多数人犯迷糊。上周我刷朋友圈时,看到一篇教人养生的文章,点进去才发现是卖保健品的——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每日都在被各种"软文"包围着,但绝多数人根本分不清它和营销的关系。
一、先搞懂基本概念
举一个真实例子来说吧:去年我邻居老张开了家宠物店,花300块找人写了篇《流浪猫救助者的自白》发在本地论坛。文章里没提半句自家店铺,但结尾留有地址电话。三个月后,他告诉我这篇文字带来了20%的新顾客——这就是典型的软文。
而新闻营销呢?就像老张后续做的:每周发宠物养护学识、制作流浪生物领养故事合集、找宠物博主合作推广。这一整套操作才算是完整的营销谋略。
二、区别比你想的更大
-
角色定位不一样
软文就像器械箱里的螺丝刀,是个具体器械;营销则是整个装修工程。前者化解"怎么写"的症结,后者要思考"在哪发、何时发、给谁看"。 -
时间维度差异
单篇软文可能存活3天就沉底,但营销需要延续输出。就像脑白金当年的"今年过节不收礼",不是靠某篇文章,而是铺天盖地的系列内容轰炸。 -
资源整合要求
好的新闻推广平台自己会走路(比如说被自发转载),但营销必须规划路线。去年某国产手机品牌在知乎发技术解析贴,同时安排微博话题、抖音开箱视频,这就是典型的组合拳。
三、千万别踩的认知误区
误区1:文笔好=营销强
我见过文案高手写的软文阅读欣赏量破万,但转化率为零。症结出在没找准平台——把专业医美文章发到中学生聚集的贴吧,再好的文笔也白搭。
误区2:软文就是打广告
其实最高明的操作是"润物悄无声"。比如说某母婴品牌长期在妈妈社群分享育儿学识,半年后才偶尔推荐自家商品,这种信任一劳永逸比硬广有效10倍。
误区3:见效越快越好
急着要销售额时发促销软文没错,但想构建品牌认知要有耐心。三只松鼠早期大量创作坚果科普内容,用了2年时间才让"坚果=三只松鼠"的概念深入人心。
四、这对CP怎么配合最佳?
-
内容为王,渠道为后
去年爆火的"秋天的第一杯鲜香奶茶",最初只是某茶饮品牌公众号的互动话题。出于内容戳中年轻人仪式感要求,加上抖音快手同步发酵,最终变成全网狂欢。 -
数据要会说话
建议新手做个简易表格:
- 阅读量500以下的:优化标题与开篇
- 点赞超100的:剖析内容共鸣点
- 零转化的:检查植入是不是生硬
- 别忽视长尾效应
我三年前写的《租房防坑指南》至今还在带来咨询顾客。优质新闻标题就像滚雪球,时间越久一劳永逸势能越大。
五、看一看其它人怎么玩的
案例1:悬念式
小米手机预热新机时,发过一篇《手机摄像头为何要做成山口?》。通篇讲设计美学,最后带出商品防尘功能,知乎收藏量破2万。
案例2:情感式
某国产护肤品用《35岁离婚女人的重生日记》讲故事,把商品融入到女主蜕变过程。小红书点赞8.6万,店铺销售额当月增长300%。
案例3:新闻式
华为被制裁期间,连续发布《我们在俄罗斯建了首个5测验室》系列报导。既回应时事又展示技术实力,海外订单不降反升。
本人观点时间
干了五年文案,我最想对新手说:别把软文当一次性消耗品。很多甲方要求"既要阅读量又要转化率还需要品牌曝光",这就像要求一碗泡面同时具备满汉全席的口感与营养。
真正有效果的做法是:
- 每月规划3篇核心软文(干货型)
- 搭配10篇轻量内容(互动型)
- 重要节点做事物营销(爆款型)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B站上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的视频,居然藏着智能手表广告。这种"化解症结+自然植入"的模式,可能才算是将来趋势。
说到底,软文和营销就像咖啡和咖啡机的关系。再好的咖啡豆,没有机器研磨冲泡也成不了精品;再高端的机器,没有优质豆子也出不来香味。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只盯着其中一头使劲——要么埋头写稿不看数据,要么疯狂投钱忽视内容。下次当你再看到"悄悄火起来"的爆文时,不妨多想一想:这背后藏着怎样的营销棋局?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