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软文到底怎么写?看完这篇少走三年弯路
你是不是也刷到过这种广告?"年薪百万的90后都在买这份保险"、"不给孩子买这一个险种等于白养娃",看得人心里直打鼓。上个月我邻居阿姨就被这种软文忽悠买了根本用不上的培育金保险,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说,保险软文推送里那些门道。
保险广告三大派系大乱斗
先看这张对比表你就明白套路了:
类型 | 常采用话术 | 适合人群 |
---|---|---|
恐吓型 |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 焦虑型潜在顾客 |
情怀型 | "爱与责任的延续" | 感性决策者 |
数据型 | "90%家室都缺的保障" | 理性剖析派 |
北京某保险公司做过测试:同样的重疾险商品,用数据型文案比恐吓型转化率高23%,但退保率也高出8个百分点。说白了,吓唬人见效快后遗症也多。
爆款标题的生成秘诀
跟某百万粉丝保险博主偷师来的公式:
"年龄+痛点+化解方案"
举一个栗子:"30岁还没房没车?这份保险比买房更保值"
对比下原句:"定期寿险的重要性" 高下立判对吧?
重点来了:数字要具体到个位数。比如说把"高额赔付"改成"确诊即赔80万",点击率能差出5倍不止。
内容创作的五个雷区
上海保监局去年通报的案例就有这些坑:
- 用"国家兜底"暗示稳妥性(其实保险公司也会破产)
- 把预期收益说成保证收益(分红险最常玩这招)
- 健康告知部分用"全部选否"诱导投保(这是作死)
- 对比银行利率时不提通货膨胀(玩数字游戏)
- 用"限量发售"制造虚假紧迫感(银保监早就叫停这招)
记住:越急着让你下单的软文越要警惕,好保险经得起三天冷静期。
小白防坑自保指南
教你三招拆穿套路:
1 查备案:银保监会官网搜商品名称(查不到的赶紧跑)
2 看条款:重点盯"免责条款"和"等待期"(业务员最怕你细看)
3 算收益:把演示利率打个七折才算是真实水平
杭州有个狠人网友,把业务员发的计划书做成Excel模型,发现实际收益率比宣传的少一半,这事还上了当地电视台。
上周和精算师朋友喝酒,他透露个行业秘密:养老险软文最爱用复利奇迹,但实际能跑赢通胀的商品不到三成。要我说,下次看到"稳赚不赔"的保险广告,直接反问能不能写进合同里,保准劝退九成业务员。你们还见过哪些骚操作?评论区见!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二维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