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和软文到底哪里不一样?看完这篇就全懂了

"为什么同一款洗发水,有人写的介绍让人不由得下单,有人写的像仿单?"去年某国产洗护品牌做过测验:把商品参数直接罗列的详情页转化率0.8%,而用《油头女孩自救指南@repace=10001》的软文包收录装成建设性新闻后,同款商品转化率飙到5.7%。这背后藏着个核心认知:商品是实物,软文是滤镜


根基认知:先搞懂两件东西长什么样

举一个简易例子就明白:

  • 商品:就像你家楼下新开的奶茶店,实实在在能买到珍珠奶茶
  • 软文:则是朋友圈刷到的探店视频,告诉你"这家奶茶藏着台湾老师傅的手艺"

数据对比更加直观

维度 商品介绍 优质新闻标题
存在样式 参数表格 图文/视频
核心任务 说明功能 制造向往
沟通方式 片面告知 双向互动
生效周期 即时见效 延续发酵

某家电品牌实测发现:配合新闻推广的新品,顾客留存率比纯商品介绍高3倍。


目的差异:一个是仿单,一个是导游图

商品介绍就像药品仿单:

  • 必须写明晰成分、用量、禁忌
  • 重点在"别采用错"而非"快来买"
  • 法典要求必须严谨准确

软文更像是旅游攻略:

  • 告诉你洱海日出有多美,而非经纬度坐标
  • 重点勾画"你也能拥有这样的体验"
  • 允许带主观感受和故事渲染

有个经典案例:某保温杯品牌的商品页写"304不锈钢,保温12小时",软文却讲《带着这一个杯子,我在雪山上了热咖啡》。结局后者带来的咨询量是前者的8倍。


样式区别:理科生VS文科生的较量

商品介绍常见样式

  • 电商详情页的参数对比表
  • 商品手册的技术指标说明
  • 客服的准则话术文档

软文表现样式就丰富多了

  1. 故事型:"三年前开始脱发的小张,如今发量王者回归"
  2. 科普型:"防脱洗发水的5个认知误区"
  3. 测评型:"连续30天实测,头皮发生了什么变动"
  4. 感情型:"妈妈总说别浪费,这次我给她买了非常好的"

某护肤品做过AB测试:用测验室数据说话的商品页,转化率2.3%;而用《烂脸三年,我终于敢素颜门》的日记体软文,转化率冲到7.8%。


效果对比:闪电战VS持久战

商品介绍像闪电战

  • 优势:消息传达快准狠
  • 局限:看完就忘,缺乏记忆点
  • 适合场景: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潜在顾客

软文则是持久战

  • 优势:潜移默化构建认知
  • 特点:需要系列化延续输出
  • 典型案例:某国产手机品牌连续12周推送《手机摄影大师课@replac=10004》,带动相机功能找到用率增强60%

但要留意,去年某保健品公司过度依赖软文故事式300字化包装,商品实际效果不达标,最终致使大规模退货。这说明再好的新闻推广平台也需要商品撑腰


应用场景:什么时候该用谁?

优先商品介绍的场景

  • 医疗器械、药品等强监管领域
  • 制造业设备等专业采购场景
  • 潜在顾客已有明确购物意向时

软文主战场

  • 快消品、美妆等情感驱动型商品
  • 需要培育商圈的革新商品
  • 品牌建设初期时期

有个有趣现象:某高端净水器品牌,在京东详情页放检测报告,在知乎发《装了它,我才知道自来水多脏》的科普文,两者配合使转化率增强4倍。


个人见解:将来三年会发生什么变动?

最近跟几个年销过亿的电商老板聊,发现三个趋势:

  1. 商品介绍正在软文化包括:参数表格里开始出现"这一个材质摸起来像婴儿皮肤"的描述
  2. 软文趋向模块化:同样的一篇内容自动适配小红书、知乎、抖音不一样的平台风格
  3. 虚实结合成主流:VR试妆+成分解析同步呈现

但说实在的,再厉害的妙技,也替代不了真实体验。上周试了个网红吹风机,软文吹得天花乱坠,实际用起来还不如老款——这种落差感,反而让我更看重商品本身的诚意。

说到底,商品和软文就像咖啡和糖——单喝咖啡提神却苦涩,光吃糖甜蜜却空虚。当你纠结该侧重哪边时,不妨想一想:我的开销者此刻更需要清醒剂,还是安慰剂?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