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品牌总能在热搜里 捡到便宜 ?
最近朋友圈总被"蹭热点"的广告刷屏?比如说某奶茶品牌在高考期间推出《考前千万别喝这杯茶》的爆文,阅读量三天破百万。这种把营销藏在热点里的魔法,就是互联网营销推广新闻的顶级玩法。新手想学会这招"空手套流量"的绝技,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借势营销不是蹭热度?是精准的情绪捕手
去年有个经典案例:某国产汽车品牌在"油价破9"的热搜期,突然推出《92加满腿发软?试试这一个解法》。文章前2000字都在教省油技巧,结尾自然带出新能源车型,转化率比平时高出3倍。
借势和蹭热度的实质区别就像煮泡面:
- 蹭热度:强行把品牌贴到话题上(好比往泡面里加鱼子酱)
- 借势:找到话题与商品的天然连接(像发现泡面和溏心蛋的绝配)
举一个接地气的例子:去年《狂飙》热播时,某鱼干品牌推出《强哥同款煲汤秘籍》,表面教做猪脚面,实则植入自家商品。这种操作让店铺搜索量暴涨500%。
三大教科书级借势案例
案例1:故宫文创的节气营销
每年冬至,故宫官微都会发《古人如何过冬》的科普文。去年他们植入新款暖手炉时,把雍正批奏折冻手的史料做成表情包,评论区秒变求购现场。这种文化共鸣+现代解读的组合拳,让商品溢价30%依然卖断货。
案例2:杜蕾斯的暴雨梗
北京暴雨上热搜时,杜蕾斯官博发图"今日宜划船",稳妥套包装变成救生圈。这种视觉联想+双关语的玩法,零成本获取百万级转发。但要留意分寸——去年某品牌模仿时用了灾难现场图,反被骂上热搜。
案例3:小鹏汽车的热度计
今年初寒潮来袭,小鹏在《-15℃电动车生存指南》里植入电池保温技术。最妙的是文末的互动设计:"留言区晒车内热度,抽10人送车载暖风机"。既收集网民数据,又增强介入感。
新手必学的四步借势法
第一步:热点捕鱼期(黄金24小时)
每天刷三次微博热榜和抖音挑战赛,重点关注:
- 民生类(天气/物价/培育)
- 娱乐类(热剧/明星/梗文化)
- 节气类(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
第二步:构建连接桥
用这一个万能公式:热点核心词+网民痛点+商品特性
比如说母亲节营销:
- 错误示范:"母亲节送礼就选XX按摩椅"
- 正确操作:《妈妈舍不得扔的旧物里,着你不知道的时光》
第三步:内容埋雷术
参考这一个内容架构:
- 前70%:干货输出(如《三伏天防暑指南》)
- 中间20%:数据佐证("实测XX材质比棉麻透气性高37%")
- 最后10%:轻量植入("写这篇文案时,我正穿着XX品牌凉感衣")
第四步:扩散放大器
别只顾着发公众号!试试这些组合拳:
- 知乎回答:"如何评价最近XX事物"(植入品牌化解方案)
- 小红书笔记:"救命!发现XX同款神器"
- B站弹幕:"突然想到XX品牌那个功能..."
90%新人会踩的3个雷区
上周看到个灾难案例:某美妆品牌在唐山地震纪念日推《震后修复秘籍》,结局被骂到删帖。记住这些避坑指南:
- 避开敏感日期(忌日/灾难纪念日/政事事物)
- 杜绝强行关联(冰墩墩热时卖雪糕,可以;卖痔疮膏,找死)
- 留意地域差异(南方品牌借雪景营销,北方人看着尴尬)
有个血泪教训:某茶饮品牌在"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热播时,推《像二舅一样坚强的奶茶》,被网友吐槽"开销苦难"。热点可以蹭,但共情不是开销。
数据不说谎:借势营销的威力
某MCN机构做过AB测试:同一款商品的两种推文,借势款的点击率高出2.8倍,分享率多4.5倍。更惊人的是长尾效应——优质借势内容半年后仍能带来自然流量,就像去年某品牌借神舟十五号发射做的航天科普文,至今每月还能转化20+订单。
最后说一句得罪人的:别把借势当投机,要当战略投资。那个连续三年追"秋天的第一杯鲜香奶茶"的品牌,今年突然不跟了,结局老顾客都在问"今年怎么没出限定款"。你看,延续性的热点追踪,能把借势变成品牌资产。记住:网民记住的从来不是热点,而是那个总在紧急时刻出现的你。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