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展会软文模版:这样写客户主动找上门
【文章开始】
企业展会软文模版:这样写客户主动找上门
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公司花了几万、几十万参加展会,展位设计得挺漂亮,人也累得够呛,可展会一结束,除了收回一沓名片,好像就没啥大水花了。问题出在哪儿?很多时候,就出在“展会软文”这根软肋上。很多人觉得,软文嘛,不就是展会报道,发个新闻通稿就完事了?哎,要是真这么简单就好了。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怎么把你花出去的真金白银,用一篇篇软文,真正变成持续的客户咨询和品牌影响力。我给你准备了一套……嗯,不能叫万能公式,算是一套经过很多人验证、挺实用的思考模版吧。
一、展会软文,真的不只是“记流水账”
先得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花钱费力写展会软文,到底图个啥?
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们参展了”?当然不是。那太表面了。
深层次的目的,其实有三个:
* 获客: 让没来展会的潜在客户看到后,产生兴趣,主动联系你。
* 立人设: 通过展示你在展会上的专业表现,巩固你“行业专家”的形象。
* 二次传播: 把线下几天的热度,延伸到线上,让影响力持续几个月。
所以你看,软文绝对不是你参展任务的一个句号,它应该是连接展会现场和后续商机的一个破折号——后面还有更多内容呢。
二、展会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别等到展会都结束了才想起来要写文章!那时候热点早凉了。真正的功夫,在开展前就得下。
具体要准备点啥呢?
- 挖亮点: 这次展会,我们最核心要展示的是什么?是一款革命性的新产品?还是一个解决了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你得先自己把它挖出来。
- 备“弹药”:
- 高清图片/视频: 提前拍好产品美图、团队形象照、甚至布展花絮。到时候现场人多手杂,现拍容易抓瞎。
- 核心资料: 产品技术白皮书、成功案例解析,这些干货提前准备好电子版。
- 预热造势: 开展前一周,就可以发点“预告”了。比如:“下周上海行业大展,我们在A区108号展位准备了一个‘神秘惊喜’,到场的朋友有机会获得……”,先吊吊胃口。
这里有个小窍门,虽然我不太确定是不是所有行业都适用,就是可以提前联系一两位行业里的KOL或专业观众,邀请他们届时来展位交流,这能为后续的报道增加不少分量。
三、展会中:别光站着,边干边“采”
展会那几天,销售和工程师们在前线忙得脚不沾地,文案同学在干嘛?可不能只是逛展和发传单。你得化身“战地记者”!
关键任务清单:
- 抓拍精彩瞬间: 客户咨询的热烈场面、重要嘉宾到访、技术交流的特写……这些有故事感的画面比干巴巴的产品图更有说服力。
- 收集“证人证言”: 这才是最宝贵的素材!找个同事帮你,主动去采访现场的客户,问问他们:“您对我们的产品哪方面最感兴趣?”“它可能帮您解决什么麻烦?”用手机录个音,或者简单记下关键话。这种真实的声音,比自卖自夸强一百倍。
- 记录核心数据: 比如,“首日接待专业观众超500人”,“某新品现场达成意向订单30+”。数字天生就有说服力。
不过话说回来,现场情况千变万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有时候准备好的采访对象可能临时爽约,这时候就得靠随机应变了,抓住那些意想不到的瞬间,或许更有价值。
四、展会后:组合出拳,才是王道
好啦,展会结束,真正的软文大战才刚刚开始。千万别只发一篇综合报道就了事,那太单薄了。要学会打“组合拳”,从不同角度,覆盖不同兴趣点的读者。
第一拳:快讯(抢热度)
展会一结束,24小时内发出。核心就一个字:快。简要说明我司参展圆满成功,亮出最关键的数据和亮点图片。目的是“刷存在感”,告诉所有人:我们参与了,而且反响不错。
第二拳:深度报道(立专业)
这是重头戏。可以等热度稍微降一点,但思考要更深。比如,你可以围绕展会上亮相的核心产品,写一篇深度解析。结构可以这样安排:
* 痛点引入: 先讲一个展会现场真实客户提到的烦恼。
* 产品亮相: 我们的产品是如何针对这个烦恼设计的?
* 技术解读: 不用太深,说人话,讲清楚核心优势就行。
* 案例佐证: 如果现场有客户反馈,直接引用,杀伤力巨大。
第三拳:花絮/故事(显温度)
除了冷冰冰的产品和技术,咱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对吧?可以写写布展同事的辛苦、团队在展台上的合影、或者某个与客户交流的感人小故事。这种内容特别容易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品牌有温度。
我见过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是一家小公司没多少钱做特大展位,他们就写了一篇文,讲团队如何用巧思在有限预算下把展位布置得独具匠心,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篇文章反而成了他们会后获客的主要来源。这或许暗示,真诚和创意有时比单纯砸钱更有效。
五、避坑指南: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写软文的时候,脑子要清醒,有些坑掉进去就完蛋了。
- 雷区1:通篇自嗨。 满篇“领先”、“卓越”、“完美”……读者看了只想翻白眼。多引用客户和第三方的话,让别人来夸你。
- 雷区2:没有召唤。 文章结尾,必须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指示!比如:“想获取完整产品资料?点击这里下载”、“对我们的解决方案感兴趣?立即预约深度沟通”。这叫行动召唤(Call to Action),没有它,软文就成了断线的风筝。
- 雷区3:渠道单一。 只发在公司官网博客里?那基本等于没发。要同步到行业垂直媒体、微信公众号、知乎、领英……全方位覆盖你的目标人群。
最后我想说,这套模版不是让你生搬硬套的,它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思考框架。真正的精髓在于,你是否真的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他们想看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只想说自己想说的。 把每次参展都当成一个内容富矿,用心挖掘,你写出的软文才能真正带来回报。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