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手法为标题的软文,到底有什么魔力?

【文章开始】

以体验手法为标题的软文,到底有什么魔力?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一个“三天后,我删掉了那个让我熬夜的APP”或者“我把这家店的酸菜鱼推荐给十个朋友后,老板请我吃了顿饭”这种标题,手指头就像不听使唤一样,莫名其妙就点进去了?对,我也有。这种标题,好像有种说不清的吸引力。

这其实就是“以体验手法为标题的软文”在起作用。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广告,直接告诉你“我的产品天下第一”,而是通过分享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体验”,让你先产生好奇和共鸣。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聊聊这个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套路”我们的,以及,我们能不能反过来,学会用这种手法。


一、灵魂拷问:什么是“体验式标题”?它和普通标题有啥不一样?

好,我们先来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简单来说,体验式标题的核心,就是把广告“伪装”成一个人的真实经历或感受

  • 普通标题(或者说硬广标题) 可能是这样的:“XX牌扫地机器人,扫拖一体,超强吸力!”——很直接,功能罗列,但……是不是有点无聊?你一看就知道是广告,心里可能立刻升起一道防线。
  • 体验式标题 则摇身一变:“用了XX扫地机器人一周后,我妈终于不再唠叨我家里乱了。”——你看,它没直接说产品多牛,而是讲了一个“结果”,一个“改变”。这个改变是用户能感同身受的(比如被老妈唠叨),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所以,区别在哪?普通标题在说“我有什么”,体验式标题在说“你能得到什么”。后者显然更懂人心,对吧?


二、为啥这种标题这么“香”?它的底层逻辑是啥?

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一些人类心理的小秘密。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点,让它效果拔群:

  • 好奇心驱动:人天生就对故事、对别人的经历充满好奇。“三天后发生了什么?”“推荐给十个朋友后怎么了?”这种半遮半掩的叙述,就像故事的开头,勾着你往下看。
  • 共鸣感建立:标题里描述的场景(比如被老妈唠叨、熬夜、选择困难),往往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痛点。一看,“哎,这说的不就是我吗?”信任感和亲切感瞬间就建立了。
  • 降低防备心:我们早就对直白的广告免疫甚至反感了。但一个以“我”开头的、像朋友聊天一样的标题,会让我们觉得这是在分享经验,而不是推销。防备心一降低,接受信息的意愿就强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手法用多了,大家会不会也产生免疫力?我觉得这是个值得观察的问题,具体怎么演变,可能还得看市场的反馈。


三、实战宝典:怎么写出一个让人忍不住想点的体验式标题?

光说不练假把式。知道了它好,咱得知道怎么把它做出来。我总结了几条可能有点用的方法,你可以试试看:

第一招:把自己当成用户,寻找“痛点时刻”
别想着你是卖东西的,想象你就是你要吸引的那个用户。他/她会在什么场景下遇到麻烦?比如,写健身课程的,痛点可能是“减肥总失败”;写办公软件的,痛点可能是“PPT做得又慢又丑”。抓住这个点,把它变成标题。

第二招:用具体细节代替模糊描述
“很好用”是模糊的,“帮我每天多睡半小时”是具体的。“效果很棒”是空洞的,“闺蜜追着我要链接”是生动的。数字、人物、时间、结果,这些细节能让体验显得更真实。

第三招:制造一点“反差”或“悬念”
比如,“我花了冤枉钱,却买到了最值的教训”或者“本来想退掉的商品,现在成了我的心头好”。这种预期违背,会让人特别想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

  • 举个例子:假设推广一个阅读APP。
    • 平庸标题:“XX阅读APP,海量图书,随时随地看。”
    • 体验式标题:“坚持用这个APP听书30天,我发现自己能和朋友聊哲学了。”

对比一下,哪个更让你心动?高下立判了吧。


四、小心!这些坑你别踩

虽然体验式标题很强大,但用不好也容易翻车。这里有几个我观察到的,或者说是我觉得需要注意的地方:

  • 别夸大其词,避免变成“标题党”:如果你的文章内容根本撑不起标题说的惊人效果,用户点进去就会有种被骗的感觉,反而会拉黑你。真实性是体验式标题的生命线。你可以渲染,但不能无中生有。
  • 体验要“真”,接地气:别编造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体验。越是贴近普通人日常的细微感受,越能打动人。比如,“吃完这家外卖,感觉灵魂都被治愈了”就比“品尝到了米其林般的极致享受”要真实得多。
  • 产品与体验要强相关:你的体验必须能自然而然地引向你的产品核心价值。不能为了故事而故事,最后产品和故事是两张皮,那就本末倒置了。

说到真实性,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具体怎么把握才能既吸引人又不失真,这个分寸感的拿捏其实挺考验功力的,我也不敢说有什么标准答案。


五、展望未来:体验式标题会一直有效吗?

这是个好问题。随着大家见识的标题越来越多,阈值肯定会变高。简单的“我用了XXX”可能不够了。未来,或许需要更深度、更个性化的体验描述。

比如,不仅仅是“我用了”,可能是“作为一个三年资深用户,我发现了它三个被低估的功能”,或者结合热点事件、特定人群(如宝妈、程序员)的精准体验分享。总之,对“体验”挖掘的深度和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


写在最后

所以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标题,里面门道还真不少。“以体验手法为标题”之所以有魔力,就是因为它不是在叫卖,而是在对话;不是在罗列参数,而是在描绘一种可能的生活。 它尊重用户的智商和情感,用一种更聪明、更柔软的方式触达人心。

当然啦,再好的标题也只是敲门砖,文章里面的内容要是稀烂,那也是白搭。标题把人吸引进来,真正能留住人、打动人、甚至促成行动的,还是你实实在在的、有料的内容。这或许暗示了内容和形式同样重要,甚至内容更根本一些。

希望这点粗浅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下次写东西的时候,不妨试试换个角度,用“体验”去说话,没准儿效果会大不一样。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