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贵品牌:一碗牛肉面背后的超级生意
【文章开始】
陈香贵品牌:一碗牛肉面背后的超级生意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商场里那么多餐厅,偏偏“陈香贵”门口老是排着队?它不就是个卖牛肉拉面的吗?对啊,一开始我也这么想。但后来我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一碗看似普通的牛肉面,背后藏着一整套让你忍不住想进去、吃了还想再来的秘密。今天咱们就聊聊,陈香贵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从街边小馆到商场标配,它做对了什么?
说起来,兰州牛肉面其实不算什么新鲜品类,街边小店到处都是。但陈香贵偏偏把它搬进了商场,而且价格还不便宜——一碗面动辄三四十块,为什么大家还愿意买单?
我琢磨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它解决了几个传统小吃的老毛病:
- 环境升级:再也不用蹲在街边吃面了,干净、亮堂、有空调,年轻人约会聊天也能去。
- 流程标准化:不管你去哪家分店,味道基本一样稳。这点超重要,不然今天咸明天淡,谁受得了。
- 出餐速度贼快:你这边手机刚下单,那边面就已经开始拉了。效率高,翻台率自然就上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体验是提升了,但价格也确实上去了。所以很多人一边吃一边吐槽贵……但吐槽完,下次好像还是来了。
爆火的核心:真的只是面好吃吗?
当然好吃是基础,但你要说它好吃到惊天动地?那倒也……不至于。其实它抓住了更关键的东西:记忆点+传播感。
比如:
- 免费加面:这个政策太狠了,吃饱又暖心,很多人就是冲这个去的;
- 明厨亮灶:拉面师傅现场表演扯面、甩面,视觉冲击力强,手机一拍就传播;
- “兰州”标签:借了地域美食的东风,自带品类认知优势,不用教育市场。
你看,它不只是卖面,还在卖体验、卖话题、卖你忍不住发朋友圈的冲动。
扩张那么快,他们不怕品质掉线吗?
这也是我一开始担心的问题。店开得越多,管理难度肯定越大。面会不会软了?汤头会不会淡了?牛肉片会不会变薄了?(嗯…有时候好像真的变薄了?)
但陈香贵在这方面其实花了蛮多功夫:
- 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汤底、调料包、甚至辣椒油都是标准配比,减少门店操作差异;
- 员工培训强度大:拉面师傅都要经过培训,不是随便拉个人就能上岗;
- 数字化管理:哪个店卖出多少碗、哪些菜品最受欢迎,系统里看得清清楚楚,快速调整。
当然你说百分之百每一碗都完美?那也不可能。人多忙起来的时候,品控波动或许还是存在的……但这个机制至少比很多传统餐饮好太多了。
除了牛肉面,它还有什么牌可以打?
如果你只卖一碗面,天花板是很低的。陈香贵显然明白这件事,所以你会发现它店里还有:
- 烤串、鸡蛋牛奶醪糟、凉皮等西北风味小吃;
- 手抓饭、羊肉夹馍等主食延伸;
- 甚至还有 regional 特色饮品,比如甜胚子奶茶。
这样组合起来,客单价提高了,消费场景也多了——一个人来吃碗面也行,一群人点一桌小吃也行。不过具体每一样延伸品类的接受度到底有多高,可能还得看长期数据反馈。
所以……它到底能走多远?
餐饮行业竞争超级激烈,每年起来的新品牌多,倒下的更多。陈香贵虽然现在势头很猛,但也得面对几个现实问题:
- 品类热度会不会下降?
- 消费者会不会吃腻?
- 同类型品牌(比如马记永、张拉拉)也在疯狂开店,怎么保持差异化?
但无论如何,它确实给传统小吃升级打了个样:用现代方式做老品类,用系统能力支撑快速扩张,用品牌思维做街头美食。
总结:我们吃的不是面,是一种“刚刚好的现代传统”
也许你下次去吃陈香贵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你吃的不仅仅是一碗面,而是一套被精心设计过的体验——从你看到拉面师傅表演,到喝下第一口汤,再到发朋友圈打卡……每一步都在它的预设之中。
这或许就是新式餐饮的生存逻辑:好吃只是入场券,真正的竞争力藏在细节里。
所以,答案也许不是“它有多好吃”,而是——“它恰好长在了现代年轻人想要的生活方式里”。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