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写作自己的事情:为何你必须亲自操刀
软文写作自己的事情:为何你必须亲自操刀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软文读起来就像朋友在跟你聊天,特别自然,而有些却生硬得像广告传单,让人想立刻划走?其实啊,这背后的关键往往在于——这篇软文,到底是不是写作者“自己的事情”?
什么是“软文写作自己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这篇软文的核心思想、表达方式、甚至细到每一个例子,都是你自己消化过、真正认同的东西。它不是机械地罗列产品卖点,也不是生硬地套用模板。
- 它意味着真实感: 你是在分享,而不是在推销。
- 它要求深度理解: 你必须比读者更懂你要写的东西,不仅是产品功能,更是它能解决什么“痛点”,带来什么“爽点”。
- 它最终呈现为独特的风格: 你的文字会带着你个人的温度和痕迹,别人模仿不来。
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
嗯...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来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自己都不在乎、不理解,你怎么能指望写出来的东西打动别人呢?
自问自答时间:
-
问:老板给个产品,我照着资料写不就完了,何必费劲当成自己的事?
- 答: 表面上看是省事了,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没有灵魂。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不是在“走过场”。只有当你真正认同所写之物,你的推荐才有说服力,才能建立起那种珍贵的信任感。信任,才是软文转化率的真正引擎。
-
问: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不能接不熟悉领域的软文?
- 答: 当然不是!接陌生领域的单子,恰恰是“把它变成自己事情”的最佳体现。这个过程迫使你去研究、去学习、去和客户深入沟通,直到你把这个新东西弄懂、吃透,并能用你自己的话讲出来。这其实是一个变相的成长机会。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
光说道理有点虚,我们来点实在的、可操作的方法。
第一步:彻底消化,而不是复述
拿到brief(需求说明)后,别急着动笔。先像个小白用户一样,把产品彻底体验一遍。找出所有疑问,然后去问客户、查资料,直到你自己心里再没疙瘩。你自己通了,笔下才能通。
第二步:寻找共鸣点
问问自己:这个产品最打动我的点是什么?是哪个功能让我觉得“哇,真方便”?还是哪个设计让我觉得“这想法太棒了”?找到这个让你自己都有感觉的“共鸣点”,它就会成为你整篇文章的情绪支点。
第三步:用你的话,讲你的故事
别用客户提供的那些高大上、但冷冰冰的专业术语。想想你怎么向你最好的朋友推荐这个东西?你会用什么语气?会举什么例子?用那种最自然、最生活化的语言去写。比如,写一款耳机,别说“高保真音质”,可以说“就像歌手在你耳边唱歌,连换气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过程具体是怎么在读者大脑里起作用的,其详细的神经机制可能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但我们从效果上看,真诚的内容就是更容易被接受。
会遇到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克服?
我知道,把每篇软文都当“自己的事”来写,很累,而且有时会跟客户的想法有冲突。
-
挑战一:时间成本高
- 没错,前期投入的时间会多很多。但长远看,你写顺手了、质量稳定了,反而能减少反复修改的时间,效率其实是提升的。
-
挑战二:客户不理解
- 有些客户可能只要“硬广”。这时需要沟通,委婉地解释“哪种方式读者更爱看,效果更好”。用你的专业去引导客户,这或许暗示了沟通能力也是软文写手的重要技能。
-
挑战三:灵感枯竭
- 谁都会有没状态的时候。我的方法是暂时放下,去干点别的,看看无关的书、散散步,让大脑放松一下,往往灵感自己就蹦出来了。
写在最后
软文写作,说到底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你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投入心血,读者是能感受到这份用心的。这份用心,会转化成阅读的耐心、对内容的信任,以及最终的行动。
虽然这个过程会更费神,但你收获的不仅仅是稿费,还有扎实的成长和无法被轻易替代的创作能力。这笔账,怎么算都值。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