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小孩的快乐时光,到底有多重要?
【文章开始】
记录小孩的快乐时光,到底有多重要?
你有没有那种时刻——看着自己家娃疯跑、傻笑,或者哪怕只是蹲在那儿看蚂蚁搬家,心里突然一软:“这画面太美好了,好想永远记住啊。” 然后可能下意识地就抓起手机咔嚓几张。但,然后呢?这些碎片式的记录,对我们、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就只是手机相册里越积越多、再也懒得翻看的照片而已吗?
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想记录孩子的快乐?
说实话,这问题挺本能的对吧?孩子笑的那一瞬间,你心里好像有个开关被“啪”地按开了——就是想拍、就是想记。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可能不只是因为“可爱”这么简单。
其实是我们潜意识里知道:孩子的快乐太纯粹、太容易流逝了。今天他可能因为一颗糖、一个泥坑就笑到满地打滚,明天他可能就长大了,烦恼多了,笑点也变了。所以我们记录,某种程度上是在对抗时间,是想把那些易碎的、闪着光的瞬间,尽可能地留存下来。
不过话说回来,拍那么多……真的都能记住吗?有时候翻相册,发现除了那张照片,当时的声音、气味、微风,好像都模糊了。所以光靠拍照可能还不够。
记录≠拍照!那还能怎么做?
如果你以为记录就是拍个照录个视频,那可能就有点片面了(当然拍照也很重要!)。真正有温度的记录,其实是多维度的、能调动回忆的。
我来分享几个我自己试过、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方式:
- 【声音日记】: 有时候孩子说出一句特别好玩的话,或者自言自语唱起歌,我就立刻打开手机录音。回头再听,比照片还鲜活;
- 【物件收集癖】: 和孩子一起捡回来的小石头、树叶,甚至糖果纸,贴在一个本子里,旁边写一句当时的情景。这叫做“实物记忆法”;
- 【画下来】: 不一定要多像!和孩子一起把今天发生的快乐事画出来,丑一点也没关系,过程本身就很快乐;
- 【定期回看】: 我们家定了个“回忆之夜”,每月一次,一起看照片、听录音、翻破本子,边看边笑。
这样多好,记忆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存在手机里,而是可触摸、可听见、可一起大笑的。
有人问:记录这么多,孩子会不会觉得有压力?
好问题!我也曾经担心过:万一孩子觉得我总在拍他、写他,他会不会不自然?甚至变得表演型快乐?
后来我发现——其实孩子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方式。如果你是把记录变成一种游戏、一个共同创作的过程,他就不会觉得是被“监视”,而是觉得“妈妈在和我一起玩”!比如一起画日记的时候,我会问他:“你觉得今天最好玩的事是什么颜色呀?” 他就特别投入地选颜色、乱涂鸦,根本不会想到“我在被记录”。
所以核心是:让孩子也成为记录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者。
这些记录,将来到底能用来干嘛?
你说现在费这么大劲记录一堆“鸡毛蒜皮”,等孩子长大了,真的有用吗?
我一开始也怀疑过。直到有一次,我儿子那段时间情绪特别低落,因为幼儿园好朋友转学了。然后某个周末,我们一起翻到他三岁时和那个朋友满身泥巴的合照、还有当时录的“干杯!”声音——他居然看着看着就笑了出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些记录,其实是给孩子未来的情绪礼物。在他低落、自我怀疑或者孤单的时候,这些快乐证据能提醒他:你看,你曾经这么快乐过,你值得继续快乐。
而且不仅仅是对孩子,对我们自己也是。养娃路上难免有挫败感、有忍不住吼人的时刻,但回头翻翻这些快乐记录,会忍不住笑出来:“哦,原来我们之间大部分时间,还是这么可爱的啊。”
那我该怎么开始?现在晚不晚?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记住:记录的目的不是为了完美,而是为了真实。哪怕从这个周末开始,和孩子一起做一顿饼干然后画下来,或者录一段他讲故事的声音——就是一个超棒的起点。
不用担心做得不够好、不够美,孩子的快乐本身就已经足够亮了,你只需要稍微用心,把它接住就可以了。
所以啊,还等什么?现在就去创建一个专属孩子的“快乐文件夹”吧——不管是实体的盒子、电子的相册,还是你们共同的一本乱涂乱画日记。
未来的某一天,你们会一起感谢现在开始记录的自己。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