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的力量:为什么公开表扬比发钱更管用?
表彰的力量:为什么公开表扬比发钱更管用?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算过,自己上班这么多年,到底被老板正经表扬过几次?行,先别翻白眼——我懂,这问题听着就像HR部门搞的什么“企业文化调研”。但说真的,除了工资和奖金之外,我们是不是都偷偷期待过……那种被真心认可的感觉?
一、表彰到底算个啥?不就是夸人吗?
我们先来拆开看:表彰≠随口夸一句“不错啊”。
它其实是一套有意图、有仪式感的认可系统。比如:
- 不只是说“好”,而是明确说“好在哪里”、“为什么重要”;
- 不只是私下点头,而是愿意放到台面上让大家都看到;
- 不只是重复套路,而是真的花心思,让人感到被看见了。
你想啊,如果老板每次都说“大家辛苦了”,听着就像天气预报说“今日有雨”——你知道他没恶意,但也不会往心里去。但如果他看着你的眼睛说:“上个月xx项目那个烂摊子,要不是你硬扛下来修改,咱们整个团队都得崩——真的幸亏有你。”
——这感觉是不是完全不同?
二、为什么人会被“表扬”触动?
这儿其实有个反常识的心理机制:
人往往越长大,越渴望真诚的反馈——哪怕表面上装作不在乎。
举个例子:
我们公司之前有个95后程序员,平时冷冷静静只写代码,年会领“技术攻坚奖”时,居然声音发抖。后来他跟我说:“从来没想过,原来老板真的看得懂我写的那些东西……还觉得重要。”
你看,表彰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奖励本身了,而成了一种“价值确认”。
那发钱不行吗?钱当然好,但……
钱和表扬,根本是两套逻辑:
- 钱 → 交易:“你干活,我付钱”
- 表彰 → 关系:“我看到你了,我认可你,我们是一起的”
而且你知道吗?研究说(虽然我不完全信所有研究哈),多次小范围的表扬,比一次性发一大笔奖金,更能提升人的长期积极性——当然这话别让老板看见,不然他可真不发奖金了(开玩笑)。
三、好表彰 vs 烂表彰,差在哪儿?
不是所有表扬都有用。尬夸、硬夸、流程化夸,还不如不夸。
我来列几个常见翻车现场:
? 盲目复制大公司模式:
比如学谷歌搞什么“月度之星”,但只学形式——最后变成轮流坐庄,谁都不好意思不投别人。
? 拖延太久才表扬:
项目成功半年后才想起来奖励,热度早过了,感动值直接砍半。
? 笼统不走心:
“表扬市场部本周努力工作”——努力啥了?努力摸鱼还是努力加班?说了等于没说。
? 而有效的表彰,往往能做到:
- 及时性:事情发生不久后马上认可;
- 具体性:明确到行、到事、到细节;
- 真诚性:不夸张,不敷衍,贴合实际贡献。
四、表彰到底怎么搞?总不能天天喊口号吧?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但肯定不是靠挂在墙上的“奋斗者语录”。
我观察过一些团队,发现他们做得挺轻但挺有效:
- 每周例会让每个人说一个“本周感谢的人+原因”;
- 设置一个“突然奖励券”,任何人可以随时写给同事,积累可换休假;
- 甚至只是老板在群里@一个人,认真说“刚才你处理客户的那段话,太厉害了,我们都该学”。
这些都不贵,不重,但有用。
因为人不需要被捧上天,但需要被真实地看到。
五、但话说回来,表彰也不能乱用
这东西像糖——放对了提鲜,放多了腻人。
比如如果表彰太频繁、太随意,反而会让真正重要的时刻被稀释。
而且如果只表扬某几种人(比如总是销售,从不提后勤),团队心态容易失衡……
具体怎么平衡?哎,这我也没完美方案,得看具体团队氛围。
写在最后
所以你说表彰重不重要?
我觉得吧,它像空气——有的时候你没感觉,但没有的时候……人真的会窒息。
无论是带团队的人,还是只是想更好和同事相处,或许都可以试试:
别把认可埋在心里,适当说出来。
可能一句话,就抵得过千言万语。
当然,如果老板一边表扬一边愿意发钱——
那我只能说:完美。
【文章结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