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营销软文文案:它为啥这么让人上头?

【文章开始】

蜜雪冰城营销软文文案:它为啥这么让人上头?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大热天走在街上,脑子里啥都没想,嘴里却突然蹦出一句“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然后脚步就不自觉地往那家亮红色招牌的店挪了。见鬼了,这玩意儿咋就这么洗脑呢?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蜜雪冰城的营销软文文案,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


一、首先,它到底算不算“软文”啊?

咱得先搞明白一件事。平时朋友圈刷到那种“震惊!喝了这个我瘦了20斤”的,那是传统软文,硬夸。但蜜雪冰城玩的不太一样——它好像没在夸自己,但又无处不在。

比如它那个主题曲,你说它是广告歌吧,它又像儿歌;说它是软文吧,它又没提“我家奶茶多好喝”。但它就是让你记住了,还自发传播。这或许暗示了一种新思路:软文不一定非要“软性推销”,它也可以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甚至一个梗。


二、它的核心套路:简单到可怕,重复到上头

仔细想想,蜜雪冰城的出圈内容几乎都符合几个特征:

  • 旋律简单:就那句“你爱我我爱你”,调子简单到听一遍就能哼,降低了传播门槛。
  • 重复洗脑:不是那种烦人的重复,是带点魔性节奏的,让你不自觉就跟着抖腿。
  • 情绪轻快:没有苦大仇深,就是“甜蜜”“开心”,符合年轻人想要轻松解压的心理。
  • 开放参与:后来各种二创、方言版、鬼畜版都来了,品牌反而鼓励大家玩起来。

你看,它没说“我们用料多高级”,但它让你感觉“快乐”“便宜”“顺手就来一杯”。这是一种更聪明的心理占位。


三、为啥总让人觉得“很亲切”?

有人说蜜雪冰城土……但它的“土”反而成了特色。它的文案和视觉从来不端着,没有英文词、没有性冷淡风,就是大红大白的接地气设计。这种“不高级感”反而拉近了和普通学生的距离。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亲切感是不是刻意设计的?具体怎么从品牌策略落地到每句文案的,其实我也不太确定,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它让你觉得这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品牌,而是你隔壁开了家小店的那种感觉。


四、案例:爆款主题曲是怎么写出来的?

那首主题曲的诞生其实挺有意思的。据说灵感来自一首美国老民歌《哦!苏珊娜》,旋律简单经典,改词成本低、传播风险小。然后歌词就往“爱”“甜蜜”“一起”这种通用情绪上靠,不针对产品,反而扩大了适用场景。

你看,它甚至没提“奶茶”,但你就是会联想到它。 这种模糊性反而成了它的优势——你可以在任何甜蜜的场景用到这首歌,生日、聚会、甚至表白……而蜜雪冰城就成了那个背景音里的“甜蜜符号”。


五、不只是写文案,更是设计行为

蜜雪冰城的营销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设计用户行为。比如它推“冰鲜柠檬水”的时候,重点不是口味多独特,而是强调“4块钱一大杯”“解渴神器”。它给你一个非常明确的购买理由:你不是在消费,你是在解决问题。

再加上门店总开在学校周边、步行街转角,高频出现+低价刺激+便捷获取——这一切都和它的文案调性高度一致:不装,不扯,直接给答案。


六、缺点?当然也有

这种打法也不是万能。比如有人会觉得缺乏“高级感”,或者产品线更新没那么快。但它的定位本来就不是做精品咖啡那种路线,所以反而契合。某种程度上,它的“缺点”反而成了它的护城河——别人抄也抄不来那种群众基础。


七、我们能学到什么?

如果你也想写这种让人上头的文案,或许可以记住这几条:

  • 别绕弯子:直接说人话,用户没时间猜;
  • 情绪 > 功能:先打动情绪,再传递信息;
  • 留白让人玩:别写满,留点空间让用户自己发挥;
  • 重复,但别无聊:用节奏、画面或者梗来带动重复感。

说到底,蜜雪冰城的文案之所以能打,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没想做成“文案”,而是一个社交工具——给你快乐、给你话题、甚至给你一个梗来融入群体。它可能没那么精致,但它有用,有情绪,有记忆点。

而这,或许才是当下最有效的软文写法。

【文章结束】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